陆天明写深圳的的大作《命运》,我几乎一口气看完了。
这是一本奇书,奇就奇在以小说笔法写出宏大的历史事件,讲述了深圳特区建立中,中央、广东省与深圳及蛇口相互博弈的历程。引人注目的是,在真实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与虚拟的深圳市委领导、企业家之间展开一系列故事。
对邓小平等大人物的描画,按照传统的主旋律正面宣传的形象为主,邓小平对深圳的态度,以及他两次南巡的种种传说,早已妇孺皆知,从这部小说中,并未看出什么新意。这本书的两大创举是对深圳市领导和企业家的描画。
在书中,市委书记兼市长宋梓南的任职从深圳特区建立之初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从他所经历的特区始创、邓小平1984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字、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深圳市委书记1996年写的股份制文章在中央引起争议等事件,这个宋梓南实际上是吴南生、梁湘、李灏、厉有为的合成。而那位被抓的副市长,或许就是早年为深圳基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的阶下囚王炬。
在这本书中的创业者冯宁的经历,似乎也能从现今深圳几位赫赫有名的企业家身上找到些证据。冯宁是军人出身,在深圳刚下海就倒卖玉米,后来从事地皮生意及电子工厂兴华公司。由此可见,此人身上有王石、任正非的基因,兴华公司似是中兴、华为的代称。
就文学的想象力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恐怕到此为止了。并且上述的想象,恐怕只有早年下海深圳的人才有感觉,对其他大部分读者完全是隔靴搔痒。书中还有一个明显错误。1984年,邓小平首次南巡深圳,始终不肯对深圳的好坏表态,一直到广州才在深圳派人的“公关”下题了辞,给了特区一个尚方宝剑。书中描述深圳人激动万分,很多在华强北商业街的市民聚集到商场观看电视新闻。作者显然不知道,1984年华强北还是一片工业区的工地,成为深圳著名商业街是在1994年之后。
不过这本《命运》还是给人一种遥远的感慨。当年深圳的执政者、创业者在万马齐喑的年代,其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那时候他们完全是提着脑袋拓荒的。他们不拍丢乌纱帽、不计较个人利益,胸怀国家命运与战略的气魄,对特区的使命感……这都是现今的特区领导所不具备的。
30年,深圳对中国经济开放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这座城市如果不想沦为一座普通城市的话,只能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试验,因为这已经越来越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这样的改革需要中央决策者的支持,但早年深圳执政者也是在中央的争议中先干起来的。邓小平对深圳的支持也是1984年才明确下来的,之前的5年都是生死试验。
特区现在的大小官员们,早已肠肥脑满。他们仍然死死抱着“特区”的金字招牌不放(而中央已经发放了大批的纯度更高的金字招牌,使他们这个30年的招牌日渐贬值),早已不复当年创业的勇气和智慧。
2009年,是深圳建市30年,2010年,是深圳建特区30年。国人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风头已过,而深圳人还要继续纪念两年。这是幸福还是悲凉,就看这座曾经伟大的城市能不能重新出发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