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科学哲学理论成立的逻辑前提和基本观点
第一节.科学哲学理论成立的逻辑前提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表明,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诸门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后面的科学以前面的为基础,前面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原则必然适用于后面的科学。因而不同科学的解释原则具有内在的相容性。横断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出现更说明了这一点。
科学哲学理论认为,科学的解释原则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也适用于科学哲学。科学的解释原则都具有科学性,科学哲学的解释原则当然也要具有科学性,它们的区别只是科学抽象程度的高低和适用范围大小的问题。这里所谓的“科学哲学的解释原则具有科学性”是指,这种原则是经过逻辑标准的严格证明和科学标准的严格检验的,具有充分的逻辑依据和科学依据。这就是科学哲学与传统哲学所不同的地方,传统哲学的解释原则没有严格的逻辑标准和科学标准,传统哲学的解释原则是建立在不可靠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之上,经不起逻辑标准和科学标准的严格检验,所以它们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性,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我们原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来说,在总体感觉上有很多内在的混乱,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属于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理论体系。
科学哲学理论认为,一个哲学理论究竟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解释原则,即它的理论基础。反过来,一个理论的基础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影响或决定着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如果一种理论的解释前提错了,就预示着它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存在问题。
科学哲学理论的根本宗旨是要沟通各个知识领域之间以及整个世界的一般联系。它以“抽象科学”的形式出现,试图把各门科学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科学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立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的解释原则,以构成该哲学体系成立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
具体来说,科学哲学理论是建立在下面两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这两条基本假设是:
(一)、宇宙是多元的或多维的,并不存在产生宇宙的唯一本原;
(二)、宇宙间没有万能和绝对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他特定的功能和局限。
科学哲学理论根据自然科学的既成理论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它至少有两种要素所组成:一种是实体物质,一种是电磁能量。实体物质能够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电磁能量不能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它们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不能用“客观实在”这个形而上学概念来混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实体物质和实体物质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原始状态,因此也不存在什么构成宇宙的唯一本原。实际上,宇宙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和在空间上的无边无际,就是对“世界有唯一本原”的一种否定。在科学哲学理论看来,空间和时间不是纯粹的主体观念,它们虽然与物质有联系,但是它们和物质毕竟不是同一种东西,所以物质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更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在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中根本不存在“世界的唯一本原”这种东西。相反,科学哲学理论认为,在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中,除了存在“实体物质”之外,还同时存在有空间、时间和能量。所以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就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科学哲学根据它的第一条基本假设,提出了宇宙至少有实体物质和电磁能量两种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观点,从而否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抛开了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说,在科学哲学理论体系中,根本不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先谁后?谁依赖谁?等类似问题。但是最终我们将会看到:也只有科学哲学理论能够解释并且是第一次科学的解释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
科学哲学理论根据它的第二条基本假设推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离开相对的绝对是不存在的。无论对哪种运动形式来说,科学哲学理论都认为:物质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的运动也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1、绝对运动无法描述。物理学中有句名言:“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对绝对运动无法描述。
2、绝对运动不可理解。科学哲学认为:可描述性和可理解性是一致的,凡是我们能从根本上对其理解的东西,必然是我们能够用语言对其进行准确描述的东西。而永远无法用语言对其进行准确描述的东西,也就是不可理解的东西。对于永远不可理解的东西,无论我们是承认它或者是否认它,对人类都没有任何帮助,或者说对人类失去了意义。
3、绝对运动无法定义。在词典上“绝对”一词的含义是:a、没有任何条件的;b、不受任何限制的。按照这种解释,绝对运动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和不受任何限制的运动。而这种运动在宇宙中是无法找到的。这就证实了绝对运动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绝对运动”这一概念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我们既不能把它定义为“相对任何参考系都在运动的运动”;又不能把它定义为“同时参与了所有运动形式的运动”;也不能把它定义为“物体在绝对时空中的运动”;更不能把它定义为“物体在相对时空中的运动”。
4、绝对运动是对相对静止的否定。由于绝对运动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运动,假定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运动,那我们就不能否认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相对于哪个参考系没有运动,也不能否认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没有参与哪种特定形式的运动。既然不能否认就得承认,只要我们承认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相对于所有的参考系都在运动;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同时都参与了所有形式的运动,那就等于我们否认了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所以科学哲学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两个不能相容的概念,不能同时存在。承认了“绝对运动”就不能承认“相对静止”;承认了“相对静止”就不能承认“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对“绝对运动”的否定;“绝对运动”是对“相对静止”的否定。
5、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对于机械运动来说,当我们具体地谈到一个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总是以它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为依据的。这里的“其他物体”就叫做参考系,或者参照物。离开了参考系,我们谁都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运动来说,我们说某一事物是变化的或者是不变的,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标准而言的。离开了具体的参标准,我们就无法断定一种事物究竟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情况是:一个具体物体相对于某一考系来说是运动的,而相对于另一个参考系来说则是静止的。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往往是参与了某种或几种特定形式的运动,而没有参与其他形式的运动。所以科学哲学认为:物体的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也是相对的。事物的不变是相对的,事物的变化还是相对的。总之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这种观点既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绝对运动,也否定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6、相对论对绝对运动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已打破了绝对运动的神话。在相对论中,空间间隔与时间间隔都是相对的,不同的惯性系中的观察者对空间间隔(即长度)与时间间隔的测量结果并不相同。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指出:“不仅在力学范围内所有的惯性系是等价的,而且在电磁学以及全部物理学中,所有惯性系也都是等价的。因此,不论力学的,还是电磁学的(如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或者其他物理领域的实验,去寻找某惯性系的绝对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引进关于绝对参考系以及构成绝对参考系的以太物质的概念都是没有必要的。”这实际上就是相对论对绝对运动的否定。
7、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永恒的,但不是绝对的。科学哲学这种认识似乎是一种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运动意味着变化,物体的机械运动就是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绝对运动也意味着绝对变化。而按照“绝对”一词的本义来理解,绝对变化无疑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变化。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既成理论可知:宇宙间根本不存在这种变化。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都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是由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决定的。并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变化。假如我们一定要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即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变化。那就会推出:“一棵小麦会无缘无故地变成一株玉米”的荒唐结论。这实际上就等于彻底否定了事物发展变化有着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科学哲学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是相对的、永恒的,但不是绝对的。
必须指出:科学哲学也认为,发展和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真理与谬误的斗争贯穿于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它之所以不愿意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引入“绝对运动”、“绝对变化”、“绝对斗争”等概念,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它们既无法定义,又无法描述,引入它们之后除了给人们的理解上增加困难和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而外,别的毫无用处。科学哲学为使自己的理论体系做到概念明确、定义准确并与科学保持一致,所以将一切含糊不清的概念一律排除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外。从而认为,在自然界中,既不存在绝对的静止,也不存在绝对的运动。在科学领域中,当然也包括在哲学领域中,既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
根据科学哲学理论的第二条基本假设可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也都不是万能的。在自然界中,既不存在万能的神,也不存在万能的上帝。对于人来说,既不存在万能的观察者,也不存在万能的反映者,任何人都有他特定的能力和局限。从化学上来说,没有万能的容器和溶剂。也就是说,在众多的容器和溶剂中,既不存在无所不容的容器,也不存在无所不溶的溶剂。在医学上,没有一张包医百病的处方,也没有一味老少皆宜的补养品。就科学本身而言,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理论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相对真理,都有其特定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也不是什么万能和绝对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被人认识的。”科学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没有宣扬上帝万能论,但是它所宣扬的“物质涵盖一切、物质包容一切、物质派生一切”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万能论”。而这种理论观点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观点是相悖的。
科学哲学理论给出的这两条基本假设,是在考察了宇宙间大量事物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它们虽然是假设,但经严格的逻辑证明和科学论证,这些基本假设是恰好反映了事物真相的知识,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最有效的解释,是经得起逻辑、科学、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科学真理。所以它们是科学哲学成立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