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过早地饱尝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苦果:生态环境遭破坏,生存环境被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犯罪率居高不下。环境的恶化,不仅使居住地居民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而且加大了社会成本,减少了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地区持续竞争能力受到影响。目前,珠三角对人才的吸引力已远远不如长三角。据有关部门调查,优秀人才流动的首选之地是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甚至连民工也弃“珠”奔“长”,出现所谓的民工荒。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代价
从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来看,无论是老牌的资本主义,还是后起之秀,几乎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这一阶段。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松治理的理由。事实上,西方国家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梅雪芹(2000)教授曾详细分析了西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进入战后恢复期,西方大国竞相发展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增加了对自然资源和原料的大量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使得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废弃物排向土壤、河流和大气之中,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大爆发。
首先是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如日本1953-1968年的 “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的痛痛病事件,1968年的米糠油事件(造成5000人患病,16人死亡);英国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美国1952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近400名老人死亡)。从发生原因来看,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污染等。
其次,沿海地区的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严重。海洋污染引起浅海或半封闭海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聚集,促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以至发生赤潮。如日本濑户内海,赤潮频繁,在1955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只发生过5次,1965年一年中就发生44次,1970年发生79次,而1976年一年中竟发生326次。赤潮的频繁发生,是海洋污染加重、海洋环境质量退化的一个突出标志。
再次,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污染的出现,不仅加重了已有的环境污染危机的程度,而且使环境污染危机向着更加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转化。放射性污染因利用原子能和发展核电厂而产生。核电厂在运转中发生事故所造成的放射物质泄漏和放射性污染,会对人类造成严重而持久的威胁。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州哈里斯堡东南16公里处三英里岛核电厂2号反应堆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导致电厂周围80公里范围内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机氯化物污染主要指因大量生产和使用滴滴涕、六六六等农药,以及虽非农药但却用途广泛的多氯联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多氯联苯一般多用作变压器、电容器、蓄电池的绝缘油和热载体,以及油漆和墨水等的添加剂。多氯联苯不易被细菌吸收,从而在环境中大量积存起来。它一旦在人体中积累,即可引起皮肤和肝脏障碍,进入孕妇体内则会使胎儿畸变甚至造成死胎。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西方国家在享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得不忍受环境破坏和污染带来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摧残。
二、广东工业化中的环境灾害
广东的工业化进程也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网上流传着一首关于广东水污染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不坏,70年代也还可爱,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越来越严重的。
广东的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质污染
据环保部门统计,我省江河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江河自净能力减弱,2004全省水质达标江段数下降7个百分点。据广东省环保部门的水源水质监测报告显示,广州原有的6个水源地中,西洲水厂、新塘水厂和沙湾水厂水源地水质良好;江村水厂、石门水厂和西村水厂水源地水质为尚好至极差,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粪大肠菌群、锰、溶解氧和总磷等第二类污染物指标,其中石门水厂和西村水厂常年水源地水质为极差。
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污水和生活垃圾。环保资料显示,2003年广东废水排放54.1亿吨,比上年增加10.3%,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98.2万吨,比上年增加32%。全省城镇生活垃圾生产量以10%的速度增长,大多数为简易填埋,没有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土壤、水体造成新的二次污染,污染向山区转移的现象也有所蔓延。
2.空气污染
2003年广东二氧化碳排放107.5万吨,比上年增加10.2%,广东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重,全省多数地区酸雨污染仍然严重,2004年前三季度酸雨频率55.7%,比去年同期上升13.5%,受酸雨污染的城市数增加。珠三角地区还多次出现区域性光化学烟雾。现时几乎每隔一天就出现一次的灰霾天气,固然受我省的气象、地理条件的影响,但也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关。近几年珠三角城市群的迅速膨胀以及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群严重阻碍了气流的水平运动,使污染物横向稀释能力趋弱。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而控污水平相对过低也是灰霾肆虐的主要原因。
3.土壤和食品污染
据中国环保总局的一项调查初步显示,珠三角地区有40%的农田菜地受重金属污染情况超出安全标准,其中10%属于严重超标。按照国家标准,佛山的南海区和顺德区,土壤中的汞超标率分别达到69.1%和37.5%,东莞的汞超标率也达到23.9%。按照无公害蔬菜重金属的限量标准,东莞、顺德和中山田地里的蔬菜重金属超标率,分别达到了31.2%、31%和22.8%;其中,生菜、油麦菜、小白菜等叶菜里含有较多的铅、镉。
4.海洋污染
去年以来,我省大亚湾海域、深圳海域、湛江海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连续发生历史罕见的赤潮和咸潮,且均发生在汛期,说明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虽然历史上海洋赤潮对广东沿海来说屡见不鲜,但赤潮多发于每年枯水季节,往往是在江河水位特别低的情况下发生,汛期发生赤潮说明陆地水资源严重缺乏。此外,江河湖库大量污水直排入海,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盐、铁锰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使赤潮有了滋生的“温床”。
此外,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治理我省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已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新快报曾报导,广东省因环境污染及婚前检查不普及等原因,广东新生婴儿的唇裂、颚裂发病率约为1%,成为在新生婴儿中发病率仅次于地中海贫血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另据报道,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南岗村10年内竟有75人死于癌症,原因在于华立公司、市溶剂厂、南方制碱厂产生的废气、废水和粉尘长期污染水源和空气。离华立公司、市溶剂厂最近的第12社,只有250人,近年竟有8人死于癌症。该村110人参加征兵初检,患敏感性鼻炎、呼吸道疾病的就有52人。送检的36人中,因肝功能、高血压等病,只有6人合格。村民的发病症状显示,有毒废水、废气和粉尘是罪魁祸首。去年发生的赤潮灾害更是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有些危害要过几年、几十年以后才会发现。
环境问题已到了各级政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时候了。
首先,各级政府要端正对工业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从工业化伊始,我国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一种认为污染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主张先发展,后治理;另一种认为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绕过西方国家走过的弯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遗憾的是,第二种观念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由于片面追求以GDP为衡量指标的所谓政绩,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和环境越来越恶化。前年爆发的SARS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转变观念,人类必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第二,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广东省和各地市也有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从属于GDP增长,有的地方甚至搞地方保护,使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本治理。广东已被国务院列为绿色GDP考核试点省份,这对转变增长方式,强化环保意识无疑有重要意义。我省应借这一时机,把环保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建立环境治理的动态机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分别治理。所谓事前,就是在项目设计论证阶段,有关部门就要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保要求坚决不予放行;所谓事中,就是对运行中的项目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一旦污染超标,即时解决;所谓事后,是指对已经造成污染的项目进行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以儆效尤。罚款的数额要不低于其所给社会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污染严重的要坚决关停,并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根据产业链和生态链,建立闭环、回路的产业生态保护体系,从原材料开采、储运、加工、销售到消费,各个环节都要对废物、废水、废气等进行回收、处理和利用,防止外溢。一旦发生溢出,要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
第五,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公民道德和环保意识教育,增强团体和个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报纸、电视和网络要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典型案例的分析报道,倡导文明生产(经营)、文明消费,建设文明广东。有关领导和部门要支持媒体的披露,并及时根据媒体的披露采取相应的措施。
广东工业化中的环境治理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