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再话秦川牛


  在农历牛年说说有关秦川牛的事情,总是有意义的。与12年前的上一个牛年“牛气轰轰”的大话秦川牛不同,今年的牛年再谈秦川牛却是另外一番心情,最主要的就是沉重。但正如金融危机既带来了危险也带来了机遇一样,在严峻的产业形势面前,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当,秦川牛产业依然大有可为。

  一、产业形势—岌岌可危

  用“岌岌可危”来形势当前的秦川牛产业形势,绝非危言耸听,若再不上手来抓,再过若干年份,要想吃上秦川牛肉恐怕也有困难。

  最危急――种群骤减。关于全省的牛存栏,近年的基本概念是,总数300万头,奶牛50万头,秦川牛及黄牛250万头。但这一概念被2006年的农业普查打破,按普查数据调整后的2007年全省统计数据显示,牛的总数只有166万头,其中,奶牛48万头,秦川牛及黄牛只有116万头,真正的秦川牛估计就五六十万头。与2000年相比,全省秦川牛及黄牛存栏下降52%,传统养牛大县下降更为明显,临渭区由9万头下降到1.8万头,下降80%;大荔县由7.6万头下降到2.6万头,下降66%;真正还有些存栏的只剩下蓝田、麟游这样的山区县。

  最惨痛――宰杀母牛。从2006年后半年起,牛肉价格突飞猛涨,市场货源极其短缺,导致活牛价格从每公斤7-8元一路攀升至最高的15元。牛是单胎动物,繁育期需10个月,年平均繁殖率仅85%,一个出栏周期需28个月以上,这与猪的年平均繁殖率1500%—1800%、出栏周期6—8个月形成鲜明对照,客观上决定了牛的增长速度极其缓慢,不经历较长时期,根本无法弥合供需缺口。很快,东部地区陷入无牛可宰的无情现状,大量屠宰企业将目光盯在了西部地区,巨大的利益趋动使得屠刀残忍的降落在基础母牛的头上,产业基础遭受毁灭性打击,其危害绝不是短暂的阵痛而是长久的惨痛。

  最严峻――农户怕养。秦川牛产业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悖论是,一方面牛价高企,另一方面农民养殖积极性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量的产业利润不在农民手中。秦川牛的饲养有三大阶段:一是繁育阶段,从母牛怀孕到犊期,养母牛的收益也就是每年的一头牛犊,若去除饲养成本,要亏本,但母牛可以耕地,对饲料要求很低,人工又不算钱,从农民的角度看还有微利。二是吊架子阶段,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把牛犊养大到可以屠宰的月龄和体形,一年能挣一千元,但不算人工。与打工相比,既不划算又麻烦,故农村养牛的多是“爷爷”级的中老年男性。三是育肥阶段,用精料把牛催肥,一般3个月,一头牛净利润500-800元,直比农民养牛一年的辛苦钱,一个百头育肥场年可出栏3-4次,利润近20万元。正因为如此,各地的育肥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在养殖之后是更赚钱的屠宰环节,一刀下去就是上千元的利润。目前,农民基本从事前两个不挣钱的阶段,一旦秦川牛的役用功能丧失,农户基本就退出这一低效益养殖领域,这在关中川原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二、产业定位—秦中奇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秦川牛在全国名声大振,成名陕西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发展的一个代表符号,陕西苹果迅速崛起后,秦川牛才日渐式微。

  声名显赫――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秦川牛因产于八百里秦川而得名。从公元前8世纪“择良牛献主”和公元前126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苜蓿喂牛开始,经过历代选育,秦川牛成为躯体高大、肉用性能好、遗传稳定、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其肉骨比高、胴体脂肪含量低、肌肉含量高,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相比毫不逊色。1983年初,日本肉牛访华团曾对中国主要肉牛品种进行了详细的综合考查,认为秦川牛最优。

  肉质鲜美――被誉为“国之瑰宝”。秦川牛肉质细嫩、风味浓郁,具有独特的大理石花纹,非国外一般肉牛品种可以比拟。1984年在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中日友好餐厅聘请高级厨师烹调,并邀请著名专家品尝,均认为秦川牛的肉质超过同宰的几头西方牛,完全可以取代进口牛肉。王震副主席盛赞:“美哉秦川牛,誉满北京城。”我国著名养牛专家邱怀教授称秦川牛为“国之瑰宝”。

  功勋卓著――对地方黄牛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九五”期间,秦川牛被农业部列入全国重点推广的畜禽良种。据报道,秦川牛改良其他黄牛,均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浙江、湖南、安徽等省引进秦川牛改良当地黄牛,其杂交后代优势明显。秦种牛不仅改良其他黄牛效果非同一般,而且在接受外来牛种改良方面也具有很好的配合力。

  市场广阔――中国人的牛肉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人均年牛肉消费量仅3公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升,肉牛市场持续升温,目前牛源十分紧缺,而肉牛又是一个生产周期很长的产业,因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肉牛产业将呈稳定增长态势。只要紧抓机遇,采取正确的思路和举措,必将实现较快发展。同时,秦川牛耐粗饲,能够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尤其是粗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极具潜在的成本优势。

  三、产业方向—柳暗花明

  秦川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胆引入现代肉牛产业理念,明晰对关键问题的认识,在突破传统中焕发生机。

  需要明确七点基本认识:

  找准一个根本症结。当前秦川牛产业的根本症结是效益问题,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饲养效益。不管市场上秦川牛肉有多么好的利润,只要农民不养牛,后续的产业链条就无法实现。

  坚定一个发展信心。这么好的市场,这么好的品种,秦川牛没有理由不挣钱,而且从实际看,也是可以挣钱的,关键是思路要对头,措施要符合实际。受牛价影响,农民的养牛信心已在恢复。

  明晰一个基本规律。这就是秦川牛的分区域分段饲养规律,“山区搞繁育,川原搞育肥;农户搞繁育,企业搞育肥”是一个基本分工原则。企业搞繁育和犊牛饲养,注定赔钱,川原地区也一样,只有在山区才能降低饲养成本,再适度扩大规模,方有利可图。山区农户搞育肥,要受技术、饲料、市场等多方面制约,又以企业和川原地区发展较佳。

  明确一个基本认识。这就是死守秦川牛不搞杂交改良不对,而全盘西化用洋品种替代秦川牛也不对。不搞杂交改良,则秦川牛生长慢、后躯发育差、屠宰率和净肉率低的缺陷无法克服,由此造成出栏周期长,养殖效益不高。而全盘西化,则会将秦川牛肉质鲜美的优势丢失,走上以生长快、出肉率高为主要特征的低端路线,短期效益增而远期效益受限。

  树立一个基本观念。这就是杂交秦川牛也是秦川牛。畜牧业发展到今天,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融合时有发生,其目的是将本品种优势进一步突出。在日本,所谓的和牛有90%是和牛与其他品种的杂交牛。杂交改良的秦川牛依然保持着既有的优势,又对一些固有缺陷进行了改良,更能达到品质与效益的统一,更利于群众扩大饲养。

  确定一个基本路线。这就是秦川牛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以安格斯为主进行杂交改良。牛肉大体可分为谷食型、草食型两大类型,谷食型肉质呈樱桃红色,极为柔滑细嫩,间以大理石纹,非常适合涮烤类消费;而草食型瘦肉多、脂肪少、低胆固醇。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以谷食型牛肉为主,杂交改良必须从这一市场趋势出发。运用安格斯杂交的主要优势是红色毛、肉质好、早熟、难产率低、后驱发达、生长速度加快,是目前改良秦川牛的最佳路线。

  创造一个基本模式。这就是以龙头企业牵头,以大户为支撑,以合作为纽带,以杂交改良为路线的“秦宝”现代肉牛产业模式。其核心是龙头企业以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对市场的有效开拓、对农民的紧密联结和对产业的全面推动。

  要确立三条基本思路:

  以时间换效益。就是以品种改良为主要突破口,推进秦川牛杂交改良,大幅缩短出栏周期,力争从现在的3年缩短至一年半,从而大幅提高养殖效益。

  以规模增效益。就是积极推进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将现在的每户饲养1-2头提升到每户10头左右,并积极培养三五十头的大户和百头左右的规模养殖场,使其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规模效益。

  以体系保效益。就是要全力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主要有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控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市场信息体系、产业组织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等,全方面为产业发展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减少贩运环节的利润损失,平衡各个饲养阶段的利润水平,增加农户养牛效益。

  四、产业措施—深刻改造

  推动秦川牛产业发展,要突出重点环节,采取有效举措,全面推进产业改造,不断向现代农业迈进。

  合理布局――基本前提。要按照“山区搞繁育,川原搞育肥;农户搞繁育,企业搞育肥”的基本分工原则,进一步科学合理秦川牛产业的区域布局,把渭北和秦岭北麓的浅山丘陵区作为优势发展区域,近期在宝鸡西北部的陈仓、麟游开展秦川牛发展模式试点。

  杂交改良――第一要务。坚持“安格斯×秦川牛”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成熟的杂交改良路线,加快推进秦川牛杂交改良步伐,逐步改善品种固有缺陷,向现代肉牛品种过渡,提高养殖效益。

  龙头企业――最终依靠。农业的发展已由过去的政府推动型向企业带动型加速推进,秦川牛产业的发展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和强力市场开拓,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以秦宝牧业为龙头的产业模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合作组织――关键环节。高度重视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合作社对农户的自我约束机制实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同时,龙头企业要以投资入股、全方位服务等形式,积极参与合作社和基地建设,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

  政府扶持――必不可少。在产业发展初期,必须以若干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如在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市场支持(由龙头企业参与)等方面下功夫,从而解决农民在发展中缺资金、少技术、担心销售不出去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并要在农户的激励机制上做出安排(如奖励大户)。

  科学喂养――任重道远。在目前的情况下,杂交改良的巨大效果在一定程度掩盖了科学喂养的重要意义。从长远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效益提升必须大力改进饲喂方法,推行科学的分段饲喂,大力推进秸秆青贮、苜蓿种植,提高饲料投入水平,确保适应杂交肉牛生长发育的要求,这需要对群众的观念和技术上进行长期不懈的引导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