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谈中国经济(1)


1)中国贸易

“——中国的贸易结构国度依赖于美国的消费,若美国消费出现任何下降将使其首先受到打击。为维持其进口需求,美国每年大约需要有效举债6000亿美元作为支撑。只有傻瓜才会认为此种贸易结构会持之以恒。中国对美国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35%。虽然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1020亿,若无此顺差,中国的全球贸易将面临占GDP6.25%的逆差,比美国的5.7%还高。论点在于:中国过分依赖出口增长以弥补其无效投资所造成的亏空。”

 

2FDI迷局

“——外商直接投资多数均流入那些仅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外商独资公司。数字表明,上述公司出口量在2003年占中国总出口的55%以上;2005年则高达70%。当然,这本身不是问题,但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以及创新能力,由于多种原因,极其令人担忧。举例说明:是,中国可以出口巨量的先进电器、电子或IT产品,但事实上,这些产品的高附加值零配件均需进口,只是在中国组装成品而已。于是出现有趣现象:2003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为1420亿美元, 同时用于组装这些产品的元器配件进口额为1280亿美元, 亦即:实际出口额仅140亿美元而已,而且大部分是通过那些在华运作的外商独资企业出口。”

 

“——中国吸引外资金额, 2005年时是印度的十倍,2006年大约在六倍。中国在2007年以前的数年间吸引外资额均在600亿美元左右,2006年时曾达到630亿美元。许多人认为这是全球市场在投中国经济的选票。 但实际是:千百亿的美元以FDI的形式进入中国,同样,千百亿的美元通过出口形式离开中国——对中国实体经济并无提升改造效用。形成此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是,FDI大均流向外资独资企业,而中国的民营企业不可以在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领域里与之相争,且缺少拓展资金。FDI的大举进入事实上抑制了中国本土的民间企业家创业动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迄今没有世界水平的并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