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鄙人就总理中学听课一事发表了三点感悟。接下来两天,媒体进行的后续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那“不对劲”的感觉并非多虑:昨天,总理发布致歉信,今天媒体又爆出给总理挑错的望京工程师余建国,同时披露北京市教委“为贯彻落实总理在北京35中研讨的讲话精神”,首次对中小学上下午课程安排表提出要求,上午课不得超出4节。看了这些跟踪新闻报道,我的“不对劲”感觉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加强了,故有此“再感”博文。
我闹不明白的是:新华社发表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稿?是一篇新闻报道,还是温总理的署名文章,抑或是一种政府文件?如果说是前者,那为什么“温总理说,文责自负”?如果说是中者,那发表时为什么细心的总理不事先审查一下,竟然让记录人员少了“比如”这样关键的两个字,以至于被读者将电话打到编辑部才发现出错,而且昨天媒体报道温总理的致歉信,又为什么只字不提这个“纠错”细节,给读者的印象似乎是总理自己主动发现错误并致歉读者的?如果是后者,为什么要以这样不正式、非规范的“谈话”来推动政府管理工作,以至于出现如此不应有的难堪和误会?
实际上,以发表署名文章作为“最高指示”的领导方式,据我所真切感知的,是由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发扬光大的。但是,我们不是时常说“与时俱进”吗?此一时彼一时也。毛泽东时代,集中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顺理成章”的做法,拿到当今法制化、市场经济时代去做,不免有些不合时宜。现在必须讲“公共治理”,讲“程序公正”,讲“法治管理”,否则,以个人化、人治化的、随机性个案处理的微观行政干预方式,去管理国家的、行业的、专业领域里的事务,显然是犯了“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搞市场经济”的大忌!
不是吗?请看北京市教委为贯彻总理讲话精神的“神速”反应!在我看来,此举恰恰赤裸裸地暴露了这种人治化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根本症结或弊端之所在。人们不禁要问:中小学课程安排,上午应该上几节课,这样的事务究竟应该属于谁的职权范围?是校长的,还是教委的?或者是要由总理亲自来定夺的?如果是校长的,那教委或总理是不是越权的嫌疑?如果是教委的,那么在总理讲话之前你们都干什么去了?难道连一上午应该上几门课才合适这样的事请,你们这些校长局长都搞不清楚,都需要总理亲自过问才“恍然大悟”,而且“不假思索”地闪电般地改正过来,你们是一帮“吃干饭”的吗?这并不什么可荣耀的!这是一种愚蠢的失职、高度的不负责任!再不好听地说,是一种赤裸裸显露教育官僚们唯总理马首施展的献媚行为!
回想这些年来,按照这种“哪里有火哪里灭”的模式如此这般运作解决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最后哪一个获得了令民众满意的解决?若干年前,温总理到重庆为农民工大嫂讨工钱,据说当天晚上就把工钱送到大嫂手上,后来那位大嫂还成了“讨债明星”,但接下来多少年过去了,劳动部门在神速“贯彻温总理谈话精神”后,究竟将此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了,是不是曾给全国人民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交待?再比如,我们亲爱的总理曾在天津火车站偶遇白血病患儿,并亲自出钱资助,当时也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闻焦点,但事后民政和医疗系统的官员们,就此事何曾拿出了一整套基于“长效机制”的解决方案?还有,直到现在都连绵不绝、此起彼伏的矿难问题,总理都高度重视过,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至今有关部门拿出过一个“完全之策”吗?……
由此推论,如果不改弦易辙,在行政管理模式本身做点实质性的与时俱进转换,我敢断言:这次总理中学听课的焦点新闻,除了再造出个“挑错明星”什么的,或煽惑点什么“感动”浪潮,热闹一阵过去了,究竟还会剩下什么值得称颂的呢?很可能的解构是:教育所面对的重重危机和问题,不但不会得到缓解,反而会因行政干预的加强将依然如故地持续下去,越来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