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让中国变成巨人?(二)


用什么让中国变成巨人?

盛洪

 

用什么让人变成巨人?
 
我们经常听到科学巨匠这样说:“我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说的巨人就是他们的前辈。
这里我做个引申,实际上巨人的含义是一套制度,任何一个个人,他的科技创新和发明,依然依赖于一整套制度。知识增长依赖于知识交换制度,通过相互交换知识,每个人的知识总量会增大很多,他的知识就会非常快速地发展。实际上知识的创新也是依赖一定的制度的,但与其他商品交换不同的是,学术讨论不以货币为中介,知识产品寿命长于物质产品寿命,可以跨越时代进行交换。
知识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投入市场会立即有所反映,但知识产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人们需要对它不断理解并加以运用。“好”的知识不一定会立即获得回报,甚至还遭到打击,比如哥白尼等。从整体来讲,知识创新依赖于有关知识制度的改进。知识制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需要一个宽容、自由、公正的环境,可以很自由地进行知识交换;也需要一些组织,比如大学、刊物、基金会来组织相关的知识创新;还有就是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拥有一套比较好的知识制度,发明创造才能加速。
 
宽容为什么有力量?
 
知识创新需要想象。爱因斯坦有句话——像疯子一样想象。这是很不容易的。
知识创新没有固定的边界,会产生很多新的理论假说,这些理论假说就像生物变异,如果一个社会不够宽容的话,这个社会就会失去知识创新的机会,我们很难说哪一个理论假说、科技发明能进行事先判断,一个理论出来后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在一个宽容的社会中,就会使所有的假说得以发表,这样创新的几率就会高。反之,如果禁止某些假说发表,就可能失去知识创新的机会。很显然,一个宽容的社会远比一个封闭的社会好。这个逻辑可以运用到企业里。在一个宽容的企业中,创新的机会更多。一个宽容的社会比不太宽容的社会更有力量。
有一个经济学家叫阿尔奇安,他说过这样的一个观点——竞争压力使人宽容。一个竞争的环境对科技创新是很有好处的。科技的创新和知识的生产,需要对知识“生产”的激励,为什么近代欧洲国家能够赢得长足发展,是因为他们不断探索知识的创新路径,西班牙、荷兰等国政府甚至悬赏激励科技创新。
中国的机会,扬州的机会
在信息社会,中国包括扬州都有很多机会。
中国是个巨大的国家,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第二是中文优势,中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第三,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但今天我们赶上了信息革命时代。
创新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对扬州来说,她历史和文化,非常令人神往。我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需要文化积淀。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资源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可以把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结合起来。

此外,政府和民间要很好地结合,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比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更重要。(编辑:陆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