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成为中国吟诵大省?


  首届北京中华吟诵周开幕,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吟诵界的代表400余人参加此次吟诵周。吟诵周期间,举行5场展示不同流派风格及普通话吟诵的高水平演出,4场高层学术论坛,十多场走进大中小学校的“吟诵进校园”公益活动,数千学生现场参与。吟诵周刚一开幕,就井喷似地达成了许多共识:比如加大抢救和保护中华吟诵的力度,快速普及吟诵进校园等等。于开幕当天成立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明确定位职责为以抢救、研究、传承、发展吟诵的文化志愿者团体。实际上目前已采录和搜集整理了全国二百余位吟诵者的录音、录像资料,总时长两百多小时,同时在广东、山东、天津、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开展大中小学和社会吟诵培训推广。

  让文化部前常务副部长、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深感忧虑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聆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中华吟诵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他说前年举办他的作品讨论会,想找几个年轻人来吟诵,最终也没有找到,最终是年逾九旬的文怀沙老先生临场救阵。据悉,目前各地会传统吟诵的人大部分是八十岁以上的老先生。

  中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来自台湾世新大学八十一岁的王更生教授至今还会用商洛方言吟咏苏轼的《水调歌头》。他说“继往圣绝学,开文化新韵”是此次聚会的目的,虽经多方努力,但目前台湾的吟诵在声腔、作品等方面还需改进。在台湾从事十一年吟诵推广传承的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傅万寿虽然讲一口台湾本地口音的普通话,但用河洛方言吟诵《前赤壁赋》却地道之至,他认为吟诵还能让忘本的人知道他们的源流在哪里。

  我曾撰文为吟诵鼓呼,(见拙文《九成中国人不会读书》),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也引来了许多不理解的质问甚至谩骂。因无知而无畏的谩骂,正说明吟诵距离主流人群的确已经很遥远了,也难怪人们不认识、不知道、会误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值一辩。其中提出的幼稚疑问,读来让人却不免心生悲凉,这也是国学回暖、普及和复兴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即越不了解,越反对,反对的理由无一例外是:我不懂,就不应该搞。

  我对吟诵,截至目前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不过是接触了一些吟诵界的专家、手头有几盘吟诵的有声资料,由此有所了解而已。专家介绍说,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方式创作,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我的理解是,当代人不用吟诵也可以读汉语诗文、诗词文赋。问题是吟诵才是进入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的重要法门,所谓得法不得法,差得很远。

  2009年1月在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工作要点中,国家将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列为重点。根据北京首届中华吟诵周发布的中国当代吟诵状况的资料,许多地区已经很重视吟诵教育了。比如广东,2009年3月就举办了“广东省首期中华经典吟诵中小学优秀教师培训班”,邀请徐建顺等专家,为到场70余名中小学优秀教师开设了吟诵理论知识、吟诵教育方法、吟诵表现技巧以及语文教材经典诗文吟诵示范等课程。

  对语言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广东各地方言构成复杂,较好地保留着许多中国古代语言的古音,是研究古诗文音韵、为古代文献寻找有声语言形象的巨大方言宝库和学术依凭。而吟诵在广东一直有所继承,如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的陈永正教授,就是当代吟诵大家。正因为广东方言有着继承古代吟诵的先天优势,广州市番禺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华吟诵教育的示范区,全区中小学教育中,普及中华吟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教育成绩,为全区学生教育植入优良的传统文化基因,赋予了学生解读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相信会在学生未来学习和人生表现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华吟诵遗产丰富多样,方言吟诵为其主流。广东因为其优越的方言优势,没有理由不成为中华吟诵大省。

  2009年10月15日

  九成中国人不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