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雷家骕《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18年述评》
见《中国青年科技》杂志,2007年第9、11期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内西方经济学学者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介绍到国内,同时鉴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低劣的困局,国内学术界才开始了对于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的关注。1989年至今,中国学术界技术创新研究的方法论演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89年到1995年的传统方法和新方法探索阶段
如前述, 1 9 8 9 - 1 9 9 3 年是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导入期”。这期间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导入”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术思想,同时这期间的研究者主要是国内土生学者,习惯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故不甚关注导入国外的结构化研究方法,这由此间的研究报告、刊发论文、学术专著、学术交流语言等足见一斑。这期间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是逻辑推演(如对某种问题的成因的逻辑推演分析)、案例调研与分析、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的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1996至今是注重研究工具开发和导入数理分析方法的阶段
由于前一阶段研究中研究者普遍意识到数据的匮乏,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数据的积累与研究工具的开发,开始了建立创新数据库的探讨。如马驰(1 9 9 6)开创性地开展了国家(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数据库的研究,李习保(2 0 0 7)研究了专利统计数据在创新测度中的应用问题。此间,2 0 0 1年中国加入了W T O,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更为频繁, 国外学术期刊进口量增加,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国际互联,使得国内学者接触国外研究信息更为方便,海外华人学者归国增多,以及本土学者对于传统逻辑推演方法欠缺的反思,还有国内大学对于国际检索文章数量的追逐,故在国内创新研究中导入数理分析、统计检验方法的步伐加快。显然,国内学者越来越认识到要与国外学者交流,要使分析更为深入、结论更为可信,就需要导入数理分析方法。尽管技术创新研究中的数理分析方法是较为简单的(根据案例分析或学者的经验及感悟提出假设、获取数据、建立数理分析模型、统计检验),但这使得国内向国外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共同的结构性交流语言。基此,就出现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讨论辅以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