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渠道不够 需业绩做靠山


  不无难办的是,即使是大行,也托不起所有的基金。

  比如,同样是由建设银行  销售,博时策略配置(混合型基金)的设立总份额超过88亿,而国联安主题驱动(股票型基金)不过8.44亿,不及前者之一成。

  入不敷出

  与国联安主题驱动遭遇类似,9月23日,诺德成长和大摩领先结束募集,其托管行均为建设银行。其中,诺德成长延长一周的募集期后募资5.15亿元;而时隔几年才发新基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其大摩领先首发募集7.04亿。

  对于这种规模不满10亿、年管理费1500万以下甚至更少的基金来说,要怎样平衡收入与支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位基金研究人员算了一本账:一只募集规模5亿元的基金(股票型,年管理费率1.5%),考虑小基金公司的净赎回一般比较大,假设一年25%的净赎回,基金公司一年大致可收560多万元管理费。

  而在第一年,需要按比例支付的尾随佣金(按0.20%计算,即管理费中的1/5用于支付所有代销银行尾随佣金)、一次性激励等费用,“一般至少要200万元。”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

  至于余下的300多万元,用于支付基金经理的工资、奖金,以及市场推广费用,基本是入不敷出。

  而在此项基金发行活动,需要付给托管行和各大销售机构的各种费用(手续费、托管费、尾随佣金、一次性激励等)累计则不会低于500万元。

  另一个尴尬是,对于银行而言,同样的档期与渠道放给小基金远远没有大基金更有油水可赚,“每只基金上线,银行的固定成本是差不多的,销量越小,利润空间越小,银行其实也不合算。”他指出。

  在国外成熟市场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基金公司与渠道不计成本地过度营销最终损害持有人利益的惨痛教训,在整个过程中,市场营销和基金销售的代价不菲,基金公司的目标不再是财富管理,而是投资者手中的钱。

  “当然,基金公司通过基金管理规模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管理费,用于开展日常的投资管理活动、正常的公司运营以及营销活动。这种费率的安排客观上使基金公司追逐资产管理规模的最大化。”管理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管理费收入,同时还是公司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力上升的一个标志。

  但同时,规模扩张确实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对提升基金公司的营收和盈利空间不无助力,但归根结底基金是一种信托资产,其市场营销的意义不同于其日用品,重要的不是吸引更多的买家,而是保护老持有人的利益。

  当然,基金业除了是一个信托业务,基金公司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从这点意义上讲,具备长远战略眼光的基金公司一定是在保护持有人利益与基金规模诉求中寻找最佳平衡点,持有人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而良好稳定的长期业绩才是基金公司最好的营销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