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应对货币政策调整


十月真可谓金秋,最近一系列的经济数据都让大家感觉到喜悦。10月9日发布的我国9月PMI指数为54.3%,是去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值。尽管统计局还没有公布三季度的GDP增长速度,但各界普遍认为GDP增长速度会在8.5%-9%之间,这个数据在平常年份应该是个不错的数据了。

10月14日海关公布的进出口数据,同样带来了吉祥。2009年9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189.4亿美元,同比下降10.1%,对比1~9月累计下降的20.9%已经是很大的改变,环比增长14.2%。要知道2008年9月的进出口数据在那个创造了历史进出口新高的年度中,仅次于7月的最高,处于次高,这间接说明了2009年9月数据的含金量。随着后面月份同比对应的基数减低,进出口的正增长只是时间问题了。最近出现的招工难现象,也佐证了这些数据。同样在10月14日,美国道琼斯指数重上了1万点。这是表明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而且有分析家认为,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很有可能会增加3%~3.5%。当世界经济两大火车头一系列不错的数据出来后,其实已经宣布全球经济进入危机后期,全面复苏指日可待。

  这次应对金融危机,全球都吸取了1929年的教训,基本上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避免通缩。事实也证明了,这些对策无疑是正确的。这次金融危机蔓延的时间没有大家预想的那样长。但大家都明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双刃剑。既可以刺激经济复苏,同时也容易埋下恶性通货膨胀的隐患。事实上,各种大宗商品、食品价格、资本市场价格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上扬。即使中国的CPI、PPI还处于负增长,但这种负增长是建立在同比2008年的高增长的基数上的,如果同比2007年,则已出现了不小程度的上扬了,尤其在房价方面,已经超过了最疯狂的2007年。

10月14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中,2009年9月末,M2余额为58.54万亿元,同比增长29.3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04万亿元,同比增长34.16%,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这些空前新高表明货币政策已经走向极度宽松。当经济形势好转,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实际都已经开始显现的背景下,这种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不是再讨论该不该退出,而是讨论该什么时候退出的问题了。

其实,澳大利亚联储在10月6日加息25个基点,就已经打响了后经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的第一枪。后续的主要经济体,自然会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复苏情况,逐步来调整货币政策。只是在中国,四季度的新增贷款规模本来就不大,所以还可以继续让这种形式上的宽松货币政策持续下去。加上春节和两会的因素,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也许会在明年二季度。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值得关注。在9月新增贷款超出大家意外达到5167亿元的情况下,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9月一反此前季末冲高之势,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仅1100亿元左右,为年内四大行新增贷款总量的单月新低。春江水暖鸭先知,货币政策调整的气息,央企们往往比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也包括地方银行更先知先觉。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刚经历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企业而言,未雨绸缪,提前应对金融政策的改变已是当务之急。如果当政府提出要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再来改变,那一切都晚了。我们必须要对2008年,中国经济政策从“从紧”到“极度宽松”的转变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保持足够的认识。此刻保持企业的现金流,不扩大投资规模和加大借贷,尤显重要。防止由于银行对信贷的紧缩,政府的强硬的宏观调控,导致企业现金流的断裂,使投资项目变成半落子工程。在这点上,铁本的悲剧就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同时,要对通货膨胀保持足够的准备,对大宗商品的原材料可以逢低吸纳,增加存储。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全国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至120.1,比二季度提高9.9点。企业家有信心自然是好事,但在这种货币政策即将发展重大改变的背景下,早做点准备肯定不是坏事。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一定要明白:顺经济周期者昌,逆经济周期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