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的亲笔致歉信为何感动亿万网友
------我们要跟温总理学点啥?
格林豪泰酒店徐曙光
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致信新华社更正自己讲话中的错误并致歉。全文如下:新华社总编室: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200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10月12日晚开始,一封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笔致歉信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感动了亿万读者。(新华网)
温总理的亲笔致歉信
温总理因讲话的口误而亲笔致信给新华社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的消息一出,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短短的致歉信,我看了好几遍,思考了很久,温总理的亲笔致歉信为何感动亿万网友?据我所知,史上似乎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因为自己说错话而亲手撰文进行“更正”。而我们年近70岁的总理却做到了,让人为之动容,也让人反思。
其中有两个细节的关键字我想解读一下:第一,致歉。有人说总理大可不必特意去更正,或者说随便找个原因比如说是编辑的疏漏造成的等等,但这与总理一贯的作风是背道而驰的;也有人说总理给自己揭“伤疤”有损颜面,其实并不然,看看网友的评论,呼声高涨,对总理表示赞扬的在99.8%以上。第二,亲笔。常人的思维,总理是日理万机,这个“小事“完全可以委托他人将其意思传达出去而不必亲力亲为,然而我们的总理却选择了亲笔致歉,更显示了其道歉的诚意和对自己犯错后的态度。让世人越发感觉到总理形象的高大和对科学的务实精神。总理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而他更是“以身作则”地付之于行动。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温总理叮嘱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前段时间他以“正确的坐姿”、并指出教科书的错误“以身作则”地表率,而今他毫不留情地向自己“开刀”。毫不犹豫地勇于承认错误,敢于自我批评,这的确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总理传递了这样一种精神:一个人不管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唯真求实,对待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总理的亲民形象、公仆情怀,早已烙印在国人的心上,而此时,一个治学严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伟大的总理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让人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温总理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总理。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然而对待错误的态度如何,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爱因斯坦所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错误不分大小,重要的是是否能够知错就改。温总理致歉,是对常识的尊重,对科学的崇尚,彰显了其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我们的党和国家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
温总理致歉,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一个人拥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难能可贵。我曾经给我们区域经理写了一封信《格林豪泰的培训=兰迪·保施'最后的演讲'=对自己的期望》中提到:“如果自己工作之中出现错误,别人给你指出来,不要气馁,不要抱怨,记住这是大家还在意你。兰迪·保施讲“如果你做得不好而又没人批评你,这意味着别人已对你不抱希望”如果我们做错了,公司给我们指出了,我们不应该去抱怨,去自暴自弃,去逃避,去闲话连篇,而是应该带着一颗羞耻的心和感恩的心,来面对我们出现的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带着积极的心态去改进自己的工作”。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错,或者知错却死不肯认错。
温总理亲笔致歉,是一面镜子,警示世人,不仅要学习、传播真理,还要公开地摒弃错误,敢于正视错误,这才是一个人的高尚行为!由此,我也联想到眼下弥漫在学界和官场的虚浮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让国人滋生了急功近利,走捷径等浮躁的心态,这种心态也蔓延到学术界。大学应有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和潜心向学、不断突破、对学术的单纯的执著精神,在很多高校都成了稀罕物,唯有名利二字,成为不变的追逐。当被媒体曝光的时候还想尽方法“遮丑”,与温总理严谨的治学作风有着天壤之别。如今,虚浮风的盛行,“追求真知”的匮乏,成了当前社会的通病,但愿总理的这一“以身作则”,能开良好风气之先,让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精神重回校园重归社会。
温总理感动了亿万网友,是因为他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因为他“唯真唯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是因为他“自律自勉、亲力亲为”的认真态度;是因为他身上巨大的人格魅力;是因为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以民为本、无私奉献;是因为他…… 在这里,让我们跟总理说声“我们的好总理,你辛苦了!”
作者:徐曙光
格林豪泰酒店管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温总理的亲笔致歉信为何感动亿万网友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