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体系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起伏跌宕,从20071月初的每桶50美元,暴涨为20087中旬的147美元。此后,油价持续走低并暴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也就是到200812月中旬,油价竟然就跌至每桶32美元,差额115美元。

 

就商品经济而言,市场需求是价格基础,物以稀为贵是价格规律,人为操作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其操作能力,就是定价权的关键。在本次国际石油价格大起大落的动荡中,石油价格或许已经超越了市场经济的范畴,甚至有利用石油价格的巨大起伏作为商业武器进行商业战争的嫌疑。

 

本次石油价格的巨大突变,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定价权的石油需求大国,无疑是经济上的巨大考验。能够顺利挺过来,并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保持整体经济较好的持续增长,是令许多油价投机商及其后台意想不到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突出,国民生产总值递增速度连续多年超10%。正因为如此,中国进而是石油需求大国。从网络查询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消耗石油约3.88亿吨,是全球40亿吨石油消耗量的9.3%。其中,3.88亿吨的大约一半以上属于进口(包括海外自产量)。

 

如果中国既是石油需求大国,同时又是石油国内生产大国,特别是实现目前年产量基础上的翻番,甚至是总产量能够大于总需求量的话,那么,国际石油定价权无疑就会有中国举足轻重的份量,这显然是中国梦寐以求的。当然,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中国首先是石油蕴藏大国,然后是石油开采大国。

 

中国目前尽管有许多大型油田,但从来没有专家敢于坦言中国是石油蕴藏大国。因为,一是至今还没有勘探出大面积石油丰富蕴藏量这个结果,特别是比目前已知量翻倍的地质蕴藏量。二是目前的找油理论,根本无法预言中国大陆更加广泛并丰富的石油蕴藏潜力。

 

就全球石油勘探与开采而言,无论东亚、西亚,也无论非洲的石油蕴藏,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沙漠下面有石油,其主要形成时间是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也就是距今6500年前的恐龙灭绝时期。

 

沙漠下面为什么总是有石油蕴藏,甚至有巨量的石油,恰好都是距今6500年前的恐龙灭绝那个时期,这是世界石油理论目前仍然不能回答的学术难题。

 

中国有广袤的沙漠,其中在沙漠化的塔里木盆地中找到了大型油田、气田,在黄土高原上也找到了油田、气田,近期又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液体甲烷)实物样品,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如果关于石油蕴藏的最新前沿理论,能够充分揭示中国是世界丰富的石油资源蕴藏大国,那么,全世界对石油能源的一切相关认识与判断和决策都将从新建立。

 

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地球上发生了以恐龙灭绝为代表的地质大突变,其中有大陆的分裂与漂移、高原抬升、火山频繁爆发、沙漠的形成、冰川期、生物大灭绝、矿石能源资源大生成,等等。导致这次地质突变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地质专业理论界似乎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把那次地质大突变作为一个整体事件来研究,疑问或将迎刃而解——那是一个较大的小行星撞击的综合性结果。这个石破天惊的答案,可能是现代人一下子难以接受的,但是,只要对该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系统性思考,又一定是人们能够从新认识并理解的。

 

小行星撞击而导致的以恐龙灭绝为代表的地质大突变,其撞击过程及伴生后果主要有四:

 

一是该小行星进入地球轨道并坠落,其坠落轨迹自西北高空向东南地表方向进行。

 

二是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由于摩擦导致发光发热与表层剥离,进而以巨量沙尘沿坠落轨迹慢慢地广泛降落。其中,中国的黄土高原、西部沙漠,西亚和北非沙漠,就是其留下的足迹。数百米甚至是上千米厚的沙尘,随之将那时的古地表覆盖,地表上茂密并近百米高的森林及其所有动植物均被掩埋其中。

 

三是由于坠落速度越来越快,进而导致该小行星碎裂成几大块,中国的五大盆地以及其中的沙漠就是其撞击的结果。

 

四是碎块分别坠落地表不同地域,进而形成盆地撞击坑及周边地质突起的山脉,中国的五大盆地就是典型代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土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进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西部整个高原带(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的形成,同时引发了全球同期地质巨变。

 

当然,这颗小行星不是很小,其直径约1000公里,是月球直径(3476公里)的大约三点五分之一,进而才能在进入地球轨道后形成上述毁灭性灾难后果。

 

可见,中国有广袤的黄土高原和西部沙漠与西部高原,其地表覆盖物之下,是中生代末期以恐龙为代表的古生物层。因此,是大范围并丰富矿石能源的蕴藏区域。其蕴藏量,应该是目前已勘探出的矿石能源资源的数倍,甚至是上十倍。因此,“中国是石油等矿石燃料资源蕴藏大国”的结论成立。随之而来,如果中国在西部进行更大规模的石油资源开采,那么,中国对石油的进口性依赖缺陷,将从此一去不复返。同时,中国将因此而拥有对世界石油价格的一定定价权。进一步地,中国的全面崛起将随之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并且,对世界和平和全球经济发展,将有更加突出的作用。

 

不仅如此,如果中国全面进行西部能源的大规模勘探与开采,正如当年大庆油田的那种开采需求和热情,那么,就意味着就业与内需等方面,将有一个全新的巨大支撑,并且是本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经济率先振兴的又一个坚实基础。

 

无论如何,思路决定出路,这是不可忽视的规律。当我们扩大视野并坚信自己是石油蕴藏大国之际,当我们需要及时更大规模地开发自己的石油资源并形成共识之际,随之而来,许许多多的因为能源而被动的局面,都随之将迎刃而解。尤其是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也许有人要说,无论世界上的石油等矿石能源再多,也有被开采完的那一天,因此,要慢慢开采,要多用外面的,少开采自己的,特别是要给300百年后的子孙后代多留些,这既是长远的经济储备,也是长远的战略储备。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如此,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不仅很快,而且潜力巨大,甚至出乎人们意料。尤其是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或许用不了100年,甚至是还要不了50年,一些全新的原子能、激光能、磁能应用技术,可能就已突破,矿石能源或许在那时将是被淘汰的对象。因此,从当前国际能源供给的一切被动局面中突破出来,充分利用好自己天然的大面积丰富蕴藏优势,抓住并充分利用好现阶段最佳发展机遇,是国家民族未来更加强盛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根本保证。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八日中国衡阳

 

 

附:矿石能源地质蕴藏世界最前沿理论——《宏观地球物理探索》,全文见光明网:http://blog.gmw.cn/u/6716/archives/2008/16520.html

    摘要:“小行星撞击论”以星系间的天体运动为背景,以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工程学》的观点和方法,以地球上的诸多宏观地理现象为目标和物证,以“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系统动平衡为准则,提出撞击巨变之学术观点,可能将是自“大陆漂移说”诞生整整一百周年以来的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补充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