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与“护”只能激化矛盾——钓鱼执法事件处理应该公开公正


  听说上海开始重新调查“钓鱼式执法事件”了,在上海浦东新区相关部门宣称孙中界案不存在所谓“倒钩”执法问题后不到24小时,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宣告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此事做进一步的调查,这的确够戏剧性的。

  上海“钓鱼式执法事件”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热点,围绕者上海相关执法部门是否存在“倒钩”执法现象,各方各执一词,不过从大众的反应看更多的倾向执法者存在滥用公权力的现象,政府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受到空前的挑战,为什么大众不相信执法部门的结论?实际上一系列的案件已经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法者失望。

  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以及上海的“杨佳案”都很典型。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2008年7月19日上午,在云南普洱市孟连县发生的那次警民冲突,15名胶农被打伤,2人被击中致死,同时有41名警察被打伤,9辆警车被砸坏。 在对警察开枪伤人的问题上普洱市副市长杨锦昆称,警察开枪致两人死亡属“正当防卫”,不会处理开枪警察。如果按照这位市长大人的说法,孟连事件的解决就会陷入困境,即使依靠暴力压制了人们的正当诉求,但潜在隐患会更深。现在大家很清楚云南孟连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经济纠纷,警察成为老板的私人保镖,幸亏高层及时把控方向,让激化的矛盾向积极的一面转化,云南省委处理了一批事件关联干部,平息了群众的愤怒情绪。相比较,上海的“杨佳案”处理失当以至酿成杨佳一人杀死多名警察的悲剧。

  回顾多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可以发现,当地政府多采用“捂”的办法,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才引起群众的不满,以至于群众总是沦为“不明真相”的一族,政府对待出现问题的执法采用“护”的方式无疑更激化了矛盾,所以才会爆发群体性反弹事件。

  政府在处理敏感案件时不能再采取“捂”与“护”的方式,“杨佳案”的教训还不够么?对于孙中界案,浦东新区相关部门对待“倒钩”的质疑很快的宣布不存在执法问题,并没有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2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成立的“由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中央和地方的媒体代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到现在也没有公开成员组成,如果不采取公开的调查让整个调查接收媒体的监督,事件很难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钓鱼执法事件”看起来需要政府更加智慧的处理,因为这背后牵扯了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