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盖茨基金”能否打造成功?


中国的“盖茨基金”能否打造成功?
    欲做中国“巴菲特”的新华都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最近又有新目标了。此次,他的学习对象便是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有消息表示,他将以个人出资的形式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资金形式全部为流通股股票,占到其个人所持有股份的90%左右,市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据称,该基金将借鉴“盖茨基金”运作模式,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盖茨基金”( 10月20日 《证券日报》)。

     陈发树是福建安溪人,1987年在厦门经营日杂起家,1995年到福州开办“新华都百货”,将其发展成为福建连锁超市及百货的龙头企业。但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4月,陈发树以10亿元将“中国打工皇帝”唐骏从盛大挖到了新华都。很快,唐骏便对外宣布了目标宣言,要把陈发树打造为“中国的巴菲特”。此后,陈发树开始在资本市场上频繁亮相:2009年5月7日 ,他以2.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青岛啤酒9164万股H股;4个月后,又豪掷2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原由红塔集团所持有的6581万股云南白药股份,成为云南白药的二当家。在刚刚出炉的2009年胡润百富榜中,陈发树以25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名列第15位。如果新华都慈善基金成立,该基金将会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个人出资的民间慈善基金,在目前个人出资的慈善基金,规模最大的也不足10亿元人民币。

    当然,对于陈发树力图打造“中国盖茨基金”的新目标,社会上也存在一些质疑声音。有人认为,是想逃税,像在国外,为什么那么多富豪都要成立慈善基金,而不将财产留给子女,或者给的很少,就是为了避遗产税。因为在国外,遗产税需要缴纳很大一笔。虽然中国现在还没有开征遗产税,但陈发树是在未雨绸缪。有人认为,陈发树是在玩弄一个幌子,如果全部资金来自陈发树的股票,那么陈发树不将股票转让给慈善基金,那么还是相当于他个人持有股票,个人拥有慈善基金。这些质疑是否有道理,有待以后实践来检验。

    笔者有一点需要指出,那就是如果完全按照盖茨基金的运作模式,那很值得商榷。因为,盖茨基金模式现在美国饱受争议,关键点在于没有达到慈善的目的。根据《洛杉矶时报》资料,被某些人宣扬为主要从事社会慈善公益活动的“盖茨基金会”,其“总资产的41%以上(约87亿美元)被投资到了一些企业,这还不包括该基金会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和外国政府债券。”而这些公司与盖茨基金会所宣称的促进健康、安居和社会福利问题等目标相抵触。盖茨基金更像是在做资本运作赚取财富,同时,打着慈善的名义又规避了税收。

     但是,不管怎样, 陈发树 先生几乎裸捐来搞慈善,值得大书特书。如果这样的企业家越来越多,那么,中国的慈善事业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第三次分配将会促进社会更加公平。笔者相信随着社会进步,财富积累越来越多,类似美国企业家热衷于慈善事业的现象一定会在中国出现。不过,这里希望 陈发树 先生把“新华都慈善基金”做的实实在在,做的让社会各界心服口服。

   同时,也提醒我国的慈善事业管理应该跟上时代步伐,给更多企业家提供投身于慈善事业的良好环境。比如:在给企业家投身慈善争取税收优惠的同时,必须对慈善机构、资金使用以及慈善项目界定有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管理制度。


新闻链接:http://finance.ce.cn/rolling/200910/20/t20091020_15072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