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跟在外国后面爬,怎么可能得诺贝尔奖?!


温总理原音重现

 

  校长回应

  刚获“杰出学术领袖奖”的饶子和校长:

  科研,从“三新”突破

  

  温总理对杰出人才培养的忧虑和急切的心情,我也感同身受。一所优秀的大学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培养像李四光、钱学森这样的杰出人才,也需要时间的积淀。我们国家有两千多所大学,不乏百年老校,但与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不改革,“李四光”难有生长空间

  身为大学校长,我有时也很无奈。社会上取消高考的呼声很高,但更好的选拔方式在哪里?高校扩招积极性明显,但就业难又怎么解决?今年SCI论文索引中国论文的数量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大量粗制滥造的论文又广受诟病。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为了培养出杰出人才,我们也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在新生中选拔尖子班,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等。我也常和教授们谈心,希望他们能尽量保护学生们的兴趣,这些“80后”、“90后”学生们的成长环境跟我们那时很不一样,坚忍不拔的精神有待提高,有可能一次两次的失败就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对科学由热爱变成失望。

  只做跟随性科研,“李四光”难脱颖而出

  要想追赶世界科学前沿,“三新”就像是体育中的田径项目,是最本源的动力。要培养科研中的“田径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我所说的“娃娃”,指的就是本科教育。近10年来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逐渐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这都是好事,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坚持必要的精英教育。只有这样,“三新”才有希望,“李四光”才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