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行:张五常经济学的“星星之火”(作者:本博客管理员)
8月23日~26日间,获人民银行自贡中心支行的邀请,我前去讲授了张五常教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一文,并与该行的年轻人交流研讨学习张五常经济学的心得。
在这一次短暂却充实的行程之中,自贡的朋友说他们收获很大,而对我来说,也是收获甚丰,甚至可以说是深受教育。我在26日晚上约8点回到家里,看看手机的时候,才发现张五常教授在7点左右已经打过电话来,那时我还在机场快线的大巴上,大概是外面的声音比较吵,没听到来电铃声。
到了10点,教授又打电话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接通电话,然后就是滔滔不绝的向他详尽地报告这次自贡之行的情况。教授听得心花怒放,这边厢才一挂了我的电话,那边厢又一个电话拨给了身在异地的张夫人,要她也打电话来再听我向她汇报一次。张夫人也听得很开心,更是深受感动,敦促我要把这次的行程详细地撰文记述下来。
事实上,我早在24日的晚上,与自贡的朋友交流了一天之后回到宾馆里,躺在床上回想当天的一幕幕交谈的情景之时,就已经决定了,这次的事情一定要写文章记下来。于是已经躺下了却又再爬起来,打开书桌前的台灯,抽出宾馆给客人备下的信笺,把要写成文章的内容大致地拟了一份提纲。
在这里,我打算先把向张五常教授报告的内容作为一个总概作为本文的第一部分,然后围绕24日当天的内容,从上午讲授《中国的经济制度》、到下午与年轻人座谈、到晚上吃饭及喝咖啡时聊天的内容,择其重要之处,一一记录细述。好让读者朋友们即使没有参与其中,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这一次的自贡之行,是如何的一场“brain storm”(头脑风暴)!
这次自贡行的成行,主要是人民银行自贡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处长吴鲜平先生促成的。
在从成都双流机场驱车前往自贡的路上,吴先生向我讲述了他是怎么“迷”上张五常经济学的过程,我想这很有代表性,值得在此先细述一番。
吴先生本来是学法律的,但他所就读的大学课程设置很有意思,同时还安排了经济学的课程,其数量之多甚至与法律类课程平分秋色、旗鼓相当。后来吴先生在工作中,职责所在,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到2006年的时候,他开始感到只是在报告里罗列事实与数据实在是没有意义,于是再次自学经济学原理,想要运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有关的事实与数据。后来,他又进一步地自学计量经济学,很快就达到纯熟操纵的境地。然而,在对计量经济学深入了解之后,他就发现这门学科的作用仅仅是协助人们寻找数据的规律(我想,他的意思应该是指数据的“模式”,即pattern),并不能解释数据所反映的现象。
用吴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他在一番辗转迂回的寻寻觅觅之中,最终皈依于张五常经济学。开始时,他是从《经济学消息报》上看到张教授的文章。于是他把几年来的《经济学消息报》都翻出来,找到有登载张教授文章的地方,就剪下来,装订成册,一篇一篇地看。后来又看到我所管理的张五常博客,就更方便了。他又向香港的花千树公司邮购了教授所有的书籍,出一本买一本,一本不拉。
吴先生研读《经济解释》的劲头,尤其让我感动。他说,他除了把《经济解释》从头至尾地看完之外,每次看教授的文章,只要里面有涉及哪些经济学的概念,他就又把《经济解释》拿出来,翻到有关的章节反复地研读。例如,前段时间教授写的很多文章都涉及到“租值”的概念,他就一再地翻看《经济解释》卷二中的相关章节。这样把教授的《经济解释》与他的散文结合着看,反复地对照,反复地揣摩。
吴先生不但自己对张五常经济学热爱甚深(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最为准确与动人——对教授和他的思想的热爱,那是实实在在的“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了),还积极地向他所在单位的人们介绍张五常经济学。他组织身边的年轻人跟着他一起看教授的书籍和文章,他费尽心思地把教授的文章分门别类地编成诸多系列,还在后面写上他自己的一些言简意赅的评语,引导年轻人深入地阅读与学习。事实上,这次我的自贡之行,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与这些他称之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起交流学习张五常经济学的心得。
在运用张五常经济学理论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的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把教授的观点向整个自贡市推广(这次讲授《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研讨座谈会就是在有市政府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市级银行机构负责人参与的形式下进行的)。在自贡的时候,他送给我一份他们印行的内部刊物《货币信贷政策参考》,那一期的全部内容,就是张教授最近发表的《北京要利用县际竞争处理劳动法》的文章。我看了一眼这份刊物,就注意到两处特别。其一,是张教授这篇文章是7月14日才公开发表的,而这份刊物的印行时间却只不过是两天后的7月16日。其二,是文章最后所附的“印送单位”名录,我觉得有必要全文抄录如下,好让各位不需我再多作补充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该刊物的印送单位包括有:市委书记、副书记、秘书长、副秘书长,市政府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室、市委宣传部、政研室,市目督办、市政府研究室,市纪委,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人大财经委,市政协经济委;各区、县政府;人民银行荣县、富顺县支行,自贡银监分局,市级各银行机构(含邮政储蓄银行),省信用联社自贡办,自贡市保险行业协会,华西证券自贡营业部,中投证券自贡营业部,各区、县农村信用联社;市农工办、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国土局、农业局、商务局、统计局、物价局、房管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经济信息中心、市金融办;东方锅炉、昊华西南化工、大西洋焊材、久大盐业、华润肉食品、鸿兴化工公司,英祥房地产、远达房地产、蓝鹰房地产、雄飞集团公司。
吴先生在把这份刊物交给我的时候,也有要我注意这最后的“印送单位”名录,但其实在他说出来之前,我已经有留意到了。
为什么吴先生会如此身体力行、还尽其所能地带动他身边,乃至整个自贡市从各级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乃至到主要大型企业的人们都学习、或至少是了解张五常经济学呢?这又要回到吴先生最初自学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上去。他是想要掌握经济学工具,能切切实实地在他的工作之中用起来。教材上的经济学(或说是所谓主流的经济学)与作为整理数据工具的计量经济学,都让他感到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直到他找到了张五常经济学!
吴先生自言,在他的工作实践中,他深刻地体会到,张五常经济学是真正能用的经济学。工作所需,他经常要撰写调查报告,向当地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然而,他发现,要能真正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就必须先正确地解释有关的现象。只有在正确解释现象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才不是空中楼阁,才不是镜花水月。也就是说,吴先生“迷”张五常,并不是像追星族迷偶像那样的粉丝,而是真的把张五常经济学用起来!
用起来!
这可以说是我这一趟自贡之行最深切的感受。这感受有好几个层面。首先,因为吴先生对张五常经济学的态度是学以致用,因此在与他交流的过程里,我强烈地感觉到,吴先生无论是在理解方面,还是在提问的时候,都显示出他对细节的把握与关注之深,这是与我所遇到的大部分“学院派”的张五常迷所呈现出来的状况最大的不同之处。后面记述这次自贡之行的详细内容时,我会再以具体的例子来予以说明。
其次,当24日下午与年轻人交流学习张五常经济学的心得之后,我一从会议室出来,在电梯口就已经忍不住急着向吴先生表达我的惊喜佩服之情。
我说的话大意是这样的:我跟着张五常教授去过很多名牌大学演讲,演讲之后例行都有回答问题的环节。那些提问的人里面,并不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等高素质的人才,可是却罕有提得好的问题,这常常让我感到很是失望。很多人提的问题,都夹杂着强烈的主观好恶的情绪,与其说是想向张教授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不如说只是想趁此机会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或喜好厌恶的感情,与经济学这门科学扯不上关系。
可是,这次听他们这里的年轻人的提问,虽然其中有些是多多少少地夹杂了这种主观情绪,但他们每一个人的提问里,都会附有现实的例子——而且就是他们生活身边、或工作上正在研究着的实际事例,而不是道听途说而来的所谓“事实”——,这样的提问,就不是凌虚蹈空的,而是带有清晰的问题意识的,因此都是很不错的问题。我在事前确实完全没有预料到,在自贡这样一个地方,而且与会者还不都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却能提出如此之多高质量的问题,让我深感自己在这一点上可要比张五常教授幸运多了(一笑)。
吴先生对我这评价的回应是,这当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平时注重有意识地引导身边的年轻人学习如何正确地提问,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他说,平时他听他们提问,只要一听到是带有价值观色彩的,就会马上打断他们,要他们把问题重新表述,去除主观情绪,基于客观现象来提。
我觉得,吴先生对这些年轻人的“提问训练”确实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他之所以会这样,恰恰是因为,学习张五常经济学,为的是要“用起来”!——用在他们的起居生活之中,用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上。
第三,我就要谈到这次自贡之行给我最大的震撼之处了(所以把这一点放在最后,不是因为它最不重要,而是它最意义重大,要让它做“压轴好戏”)。张五常经济学与所谓主流的经济学颇为格格不入,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学术界一如其它领域那样,一门心思要与外国接轨,于是也要努力地向所谓的主流经济学靠拢。你想发文章吗?文章里没有数学公式是不行的,甚至只有几何图形都显得太过低档。据我所知,有些高校甚至或明或暗地有这样的“规则”:博士论文里没有计量经济学是绝对不会被通过的。(至于博士论文里只有计量经济学却是可以的!)在看来是如此这般的“大势所趋”之下,张五常经济学的前景难免让人感到忧心忡忡。
不止一次有人提问(包括在张教授演讲之后的提问环节,以及在博客里的提问),如果说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看起来却似乎是张五常经济学在主流之内没有竞争力,要被淘汰出局了。为什么在推崇竞争的经济学里,出现的却竟会是这样劣胜优汰的竞争结果?就是这次在自贡与年轻人交流的那个24日下午的座谈会里,就有一位朋友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说张五常教授曾经表示过,如果在他求学之际经济学是现在这个样子,他就不会考虑研读经济学了。那我们现在这些还年轻的人,该怎么处理这个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呢?
当时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只是想为了升职称而发文章,那么在现行的局限之下,你只好遵从主流经济学的那套游戏规则。但如果你是真心地热爱经济学这门科学,真的想解释世事,张五常经济学才是派得上用场的。然后,我又引述到张教授的话,说经济学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无法解释世事,它的存在价值迟早是要受到质疑。所以如果这门学科还要发展下去的话,迟早要抛弃现在这种纯属自娱自乐的研究路向,回归到经济学解释世事的正轨上去。
这是我当时的回答。可是现在,经过了这次自贡行之后,如果我再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我会有更好的回答。那就是,你们的存在,已经是对这种忧虑最有力的反驳!
当我看到像自贡这样的地方,也有吴先生这样的人那么不遗余力地自学、并尽可能地推动身边的人跟着学习张五常经济学,我就猛然醒悟到以往的那种担心实在是杞人忧天!中国能有多少的大学?中国又有多少的省、市、县等的地方政府及各类机关?前者怎么可能在数量上压倒得了后者?要说少数派,其实前者才是!
如果说,在大学里需要把经济学用作来摆花架子,那么满纸的数学符号、井然的公式排列确实是更能胜任。可是,当你真的要把经济学用起来,用于解释世事,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或制定经济方略,那么张五常经济学才是真正最实用、真的能用起来的经济学。也就是说,当你面对的不是象牙塔里的游戏,而是真实世界的百态人生,张五常经济学是最好的选择——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由此,我也完全明白了张五常教授对自己的作品能传世百年的信心如何能总是这样坚如磐石。在跟他聊天的时候,有时也会涉足到上述这个他会否因为与主流格格不入而被淘汰的话题。我印象最深刻的他的一次回答,是:不会的。只要是好东西,就算是藏之深山,也能传之后人。哪怕是埋在地底深处,迟早也会有识货的后人挖地三尺,把它发掘出来。
我以往的担心,确实是多余了。学问,是活在切切实实地使用它们的人手上,而决非活在动动嘴头靠纸上谈兵为生的人手上!在24日的晚饭时,我思前想后,禁不住就在餐桌上即席地发表我的一番感言,大意如下:
有一句唐诗,我是最喜欢的,一直很想让张五常教授送我一张书法时就写这句诗。那就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张五常经济学,就是会这样万古长流的江河!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生出如此坚定不移的信心,而这样的信心,是你们给我的!是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什么张五常教授对他自己的学问能传之后世的判断是如此的自信。其实我早该知道,张教授从来只会是自信,而决非狂妄自大或自负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自贡之行,让我看到了张五常经济学的“星星之火”是如何在自贡这片于亿万年前曾是恐龙自在地栖居或自由地翱翔的土地上,在这中国经济发展正值五千年以来进行得最如火如荼的大时代里,缤纷点点,燃烧不息……
这让我不得不往更远之处遐想,在那更广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热土之上,还有着多少不为我们所知的人们,正默默地为着提振地方经济而挥动着张五常经济学这柄神兵利器,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