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故事来自于古希腊时期的《伊索寓言》。伊索是西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奴隶,其生平不是非常清楚。到了西元前5世纪末,很多希腊寓言故事都归到伊索的名下,因此,俗称“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并不能确定就是伊索本人创作的。《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主要就是告诫人们要诚实,这个故事的听众或讲述对象并非只是孩子。
中国历史上,比伊索更早的西周末年,在西元前8世纪,有一个真实的、放大版的“狼来了”的故事,那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得美女褒姒一笑,下令点燃烽火,把军事信号当成了娱乐。在《伊索寓言》中,“狼来了”故事的结局是羊群被狼吃掉,而“烽火戏诸侯”的结局是一个国家的覆灭,中国历史从此结束了西周时代,进入东周时代。“烽火戏诸侯”除了诚实这样的道德训诫,还有红颜祸水、为君之道等更丰富的内容。“烽火戏诸侯”作为历史故事,一般不是将给孩子听的。现代人们一般把《伊索寓言》当成童话,多少也违背了这些寓言故事的初衷。
我认识一位朋友,最近怀孕了,她的丈夫是我的学弟。快要做妈妈的人,关心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前不久她对我说,香港的《麦兜的故事》很不错。我认为她是在为自己将来给孩子讲故事、哄孩子睡觉做一些故事储备,也可以看作是她为自己第一次做母亲而准备功课,便没当一回事。但是,她竭力劝说我应该看看《麦兜的故事》。我对她的审美趣味比较欣赏,也比较认同,于是,偶尔抽空看了一点。正好看到《麦兜的故事》中新编的“狼来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新编“狼来了”的故事主角是两只小猪,一只叫麦兜,另一只叫麦麦。麦麦在山上放羊,玩起了“狼来了”的游戏。故事前半段与平常人们熟知的故事一样,麦麦叫了几次“狼来了”,人们跑来帮忙,但都发现上当受骗了,以后再听到麦麦叫“狼来了”,人们就不理他了。故事的后半段完全是创作者自己加出来的。麦麦依然一次次地玩“狼来了”的游戏,当别人都不在来的时候,只有傻乎乎的麦兜每次都跑来。胖胖的小猪麦兜跑得很慢,每次都跑得浑身是汗。麦麦把“狼来了”变成戏弄麦兜的好玩游戏。麦麦一次次地玩着这个游戏,一次次地看着麦兜受骗上当,似乎有了耍小聪明欺骗他人、欺负老实人的满足感。
终于又一次,麦麦忍不住问麦兜:别人都知道我喊“狼来了”是骗人的,为什么你就不知道?没想到麦兜说了一番话,让麦麦无地自容。麦兜说:我当然知道你是骗人的,但是,万一哪次你不是骗人,万一哪次真的“狼来了”,我不能因为你骗人就不来救你,就不来帮你。所以,尽管我也知道你是骗人的,但是,为了预防万一,被你骗无数次,我还是要来,谁让我们是朋友呢?这样一个实心眼、死心眼的忠实的朋友,终于让麦麦感动,他再也不玩这个“狼来了”的游戏的。
但是,新编“狼来了”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它继续编了一个尾声。当麦麦不再玩“狼来了”的游戏,小猪麦兜也就不用一次次地跑上山。麦兜虽然心眼很好,但也有毛病,就是比较懒。麦麦发现麦兜因为缺少运动而越来越胖,于是,又玩起了“狼来了”的游戏,麦兜还是每次照例不变地跑上山,现在,“狼来了”已经变成麦麦督促麦兜锻炼身体的减肥方式。这个老故事到这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关于诚实的道德规劝,在野狼已经很少出现的现代社会,“狼来了”的故事,变成一个朋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故事。确实,这样一个新编的“狼来了”故事,没有用残酷的结局来吓唬孩子,更符合童话故事的要求。
中国现在的很多讲给孩子听的童话故事,都来自西方,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我认为,这些欧洲的童话故事有一些的确挺适合讲给孩子听,有一些则不是童话故事,例如著名的《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的内涵,孩子未必能够理解。还有一些西方童话故事,例如灰姑娘、白马王子等,对于教育孩子未必都合适。有时候,这些西方童话故事就像是从小教育孩子傍大款。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讲给孩子听的故事,但大多是一些真人故事,例如司马光砸缸、徐文长端面、曹冲称象、卧冰求鲤等,这些故事不是童话故事,而是中国人注重历史的态度在儿童教育上的体现。因此,现代中国需要新的童话故事,应该有更多的作者创作一些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童话故事。目前好像只有郑渊洁在这方面比较突出,但是,仅仅一个郑渊洁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像《麦兜的故事》这样的新童话。
童话故事未必只有作家可以创作,每一个家长其实都可以在与自己孩子的交往中自行创作,群众的智慧不可小视。孔子整理的《诗经》已经成为数千年的经典,但是,其中优美诗篇的作者基本都是默默无名的普通人。因此,中国的新童话创作,也可以成为群众智慧的凝结,不必只是成为作家的职业。孩子家长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孩子的特殊状况,创作自己的故事,并让它逐渐传播。我有一个朋友,他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戏剧演员,他跟我说过一件事。在他小时候,父母为了阻止他对电源插座的过度好奇,特意在他面前合演了一场戏。作为演员的母亲装作摸插座触电,父亲立即抢救,气氛非常紧张。这出戏的结果是,让他很多年都不敢摸插座,并且相信母亲那次是真的触电,直到长大后父母告诉他真相。这对艺术家父母的创作最多只属于教育孩子的家庭戏剧小品,我的那位朋友是这个家庭戏剧小品的唯一观众,这个假戏真做的小品离童话故事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种方式也告诉人们,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创作、设计自己独特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其中,有些就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中国新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