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

站在罗浮宫前面的那个小巧的花园——“图丽埃”花园里( Tuileries )往西看,就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从那里可以看到凯旋门,那是巴黎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巴黎大部分的街道设计都是采用中心广场放射形的方式的,认路不易,有了这条中轴线,加上塞纳河作为导引坐标,方位就清楚多了。花园临河一边的那条路叫做图丽埃路( Quai des Tuileries),这条沿河马路的名字过一段就变一变,所以人们对它的本名倒无所谓了,就是一条沿河大道吧,叫什么都可以。而花园的另外一面,就是巴黎曾经号称最豪华的券廊大道里沃利大街( Rue de Rivoli),一直延伸到协和广场,大街上全是老牌名品店,新品牌多集中在“大道区”那边。

如果说香榭丽大道是巴黎的东西中轴线的话,协和广场、协和大桥、皇家大道那一线可以视为巴黎的南北轴线,不过却没有东西轴线这样刻意建造,因此有点断断续续的感觉。站在协和广场,面对车水马龙的协和大桥,左边是图丽埃花园的入口,右边是走向大凯旋门的香榭丽大道的开始、总统办公的爱丽舍宫、大皇宫和小皇宫美术博物馆、美国大使馆都在左右,真是气象万千。

我顺着里沃利大道走,主要是看书店,那条街上有巴黎最好的几家英文书店。里沃利大道是我们广东人称为“骑楼”的这种人行道上有楼的结构,因此在这里逛街风雨无阻。虽然有种陈旧的感觉,却是在历史里面走,特别是书店,我每次都会去那里淘书。

里沃利大道上的券廊

那里最好的英文书店有两家,一家叫做“加利纳里”(Galignani),很老式的书店,连网址都没有,负责人叫玛丽.帕卡德夫人(Mme Marie Paccard),地址是在里沃利大道224号(224, rue de Rivoli, 75001 PARIS),e-mail地址是:[email protected]。星期一到星期六开门,星期天休息,电话是0142607607;另外一家叫W.H.史密斯书店(W.H.Smith),以艺术、建筑、设计和英美文学为主,就更加对我的口味。门上有个说明,自称是欧洲大陆上最古老的英文书店,我看也像。在巴黎,这是唯一的一家由英国人开的英文书店,因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少讲究的、知识分子型的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氛围很伦敦。这家书店平时每天开门,星期天则只开下午,地址在里沃利大道248号(248, rue de Rivoli, 75001 PARIS),电话是0144778899,很特别的号码,容易记住。E-mail地址是:[email protected]。这两个书店邻近,因此坐地下铁一线在图丽埃站(Tuileries ,line 1)下,或者搭第一线、第八线、第十二线在“协和广场”站(Concorde ,lines 1, 8, 12)下都可以马上走到的。

我想特别提一下的是史密斯书店,这家书店的英文书多而不滥,都是精挑细选的好书。在美国,除了少数比较专门针对高级知识分子的书店之外,大部分的书店是庞然大物,但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有。浩如烟海的书,感觉有点像我们现在国内的书城、购书中心那样,走到门口就没有勇气进去了。英国人办书店的确是世界一流的,分类细,目标市场清晰得很,我在伦敦的诺丁山区看书店,那些小小的书店,居然可以很准确的吸引住我这种对书的要求相当刁钻的人,史密斯书店就是这类型的。这个书店的二楼是英语艺术、建筑、设计、文化、文学类的教材,更加弥足可贵,因为这种类型的书,其他国家大多仅在大学内部的书店才找得到,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这么多,确实节约了好多时间和精力。

我自己不是那种“书虫”类的入迷者,不是藏书家,我对收藏什么都没有太大的瘾,因为值得收藏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时间却太少了。但我一向讲究实用,如前所说,我是相当“功能至上”的,只找自己需要用的书。所以,凡是实用的书店我都会很喜欢。史密斯书店就是这样一种。自己法文不好,有自知之明,与其拿着字典去慢慢啃,不如就找本英文的,省时省事。

走出书店,面对的就是协和广场,那么大的一个广场,雕塑、皇宫建筑、皇家花园环列左右,叹为观止。

协和广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营建的,建造的时候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皇权的至高无上,但在之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又被革命党人用来作为处决皇室成员的行刑场。据说当时牛群走到这里就停下而再也不肯向前,原因是广场上的血腥气太重了,牛闻到之后都害怕。在1792到1794年间的革命党人恐怖统治时期,共和军曾在此处决了当时的全部皇室家庭成员。其中包括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皇后玛丽 安托瓦耐特(Marie-Antoinette)等大约1100名皇室成员及保皇派。断头机每天都要砍掉好多人的脑袋。

我们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当时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大名鼎鼎的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此公是个法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对极刑而辞去法官职务,后来在大革命时期又是他强烈主张以极刑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世。处死路易十六后,他不再满足于对王党分子的审判,一切不能与之保持绝对一致的人都成为了他清除的对象。当时新共和国政府首脑丹敦(Danton)就成了这场清洗运动中给罗伯斯庇尔清除的对象。在罗伯斯庇尔的主张下,丹敦于1794年 4月5日在协和广场上被砍头的。

塞纳河边的协和广场

在路易十六被处死一年多之后,也就是在1794年8月,罗伯斯庇尔自己最终也被推上了协和广场的断头台。历史在这里开了个残酷的玩笑,罗伯斯庇尔在宣布路易十六死刑时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竟与路易十六皇帝“殊途同归”。

1763 年,这个广场举行落成典礼时它的冠名是“路易十五广场”,后来的革命恐怖时期被更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再易其名,成为“协和广场”,取意“全 国各族和谐、融洽、具有凝聚力”。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26年更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路易 • 菲利普(Louis Philippe)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现在站在广场上,看见的是成群结队兴高采烈的游客,在东张西望,在拍照留影,完全想不到当年这里血流成河的恐怖景象。标榜“要做爱,不要战争”的法国人这么浪漫,怎么居然曾经也会如此激进、狂热、极端?是不是应正了那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话呢?

无论如何,协和广场在规划设计上却是成功的。这个广场始建于1755年, 由当时任职于路易十五宫廷的皇家建筑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Jacques-Ange Gabriel)设计建造,工程历经二十年,于1775年完工。卡布里耶首先为协和广场设计了一个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广场的雏形。为了得到一个远景透视效果,他选择了与当初建巴黎的那些皇家广场不同的方案。他将协和广场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们在此可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可俯视塞纳河的波光荡漾。广场两端由卡布里耶的另两项杰作:法国海军总部和克里昂大饭店(l'Hotel Crillon)为协和广场划出了终点线。1778年,在现在成为高级酒店的巴黎克里昂饭店里,法国曾经与美国缔结法美同盟条约及通商友好条约,承认美国独立。

协和广场正中是一座华美的喷泉水池

广场中心树立着由雕塑家布夏荷东(Bouchardon)雕造的路易十五端坐马背的雕像,原雕像曾在1792年毁于法国大革命中,在那里放了处决路易十六的断头台。在路易 • 菲利普时代(1835-1838), 建筑设计师希托夫(Hittorf)受命完成广场的规划建设,为了尊重广场的设计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最初的原意,希托夫为广场四周加上了栏杆及以下几个作品:

第一个是很宏伟的雕塑,叫“马利的骏马”(Les chevaux de Marly),这个雕塑矗立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入口,是由雕塑家库斯图(Coustou)最初为太阳王路易十四位于马利乐华的离宫花园所雕造的。路易十四时代这位自称“太阳王”的皇帝决定在位于巴黎西边十五公里的马利乐华小城为自己兴建一座比凡尔塞宫更为隐秘的离宫,在广阔的离宫花园里设计师建造了众多华美的喷泉水池与雕塑。1794年这座雕像被从马利乐华的宫庭花园里运送到巴黎城,而后被安放在协和广场上。今天矗立在广场上的这座雕像只是一个复制品,真品则保藏在卢浮宫中。

第二个作品就是两个大喷泉,这是在1835至1840年之间建造的,在那个时段,协和广场上又增加了了两个宏大的喷泉和一些装饰华丽的纪念碑。两个喷泉体现当时法国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运技术。实际上这两个喷泉只是罗马的圣彼得广场(la Place Saint-Pierre)喷泉的仿制品,广场的北边是河神喷泉(La Fontaine des fleuves),广场的那边是海神喷泉(la fontaine des mers)。

第三件作品是一套8座雕塑,分布在广场的四面八方,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的八个城市的雕像,分别代表了马赛(Marseille)、里昂( Lyon)、波尔多(Bordeaux)、南特(Nantes)、鲁昂(Rouen)、布雷斯特(Brest)、里尔(Lille)和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

第四件作品是埃及方尖碑(L'obelisque de Louxor),直译是“卢克索方尖碑”,矗立在广场正中心,高23米,这是从埃及直接运过来的,已经有3400多年历史了,这是1831年由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赠送给法国的礼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迹。当初运输这块23米高,230吨重,由一块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方尖碑可谓是大费周折。从埃及卢克索(Louxor)到法国巴黎一路的千难万险千波万折,有人说运送过程如此艰难和戏剧化,完全可以写成一个电影剧本的。这座方尖碑在经历了两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后,于1836年10月到运抵法国。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把这座方尖碑当作他在保皇派和共和党之间政治中立的象征标志立在了协和广场之上。这座方尖碑雕琢完成在3000多年前,其实当时是两个,完全一模一样,当年是一左一右的守护在埃及卢克索(Louxor)的底比斯(Thebes)神庙的大门两侧。 碑身纵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述了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及拉美西斯三世(Ramses III)法老的故事。法国人在安置方尖碑时还开发出了它的另一个功用:它成为了一个巨形日晷的晷针,而协和广场则成了“晷面”。每天随着地转日移,方尖碑的在协和广场上的阴影就是一个时钟的指针了。

1831年由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赠送给法国的礼物“卢克索方尖碑”。

在广场一侧的树荫里,现在又安放了一组新的雕塑“手”,以各种各样的手——大人的、孩子的、婴儿的,以不同的搭配——单只的、两只相握的、多只相携的,表达出“四海皆兄弟,人间盼大同”的良好愿望。看着孩子们欢笑着在树影下雕塑间跳跃奔跑,不由得心头涌起一阵热浪。

协和广场正对着跨越塞纳河到左岸的协和大桥,协和大桥旁边、西面的就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送给法国那座器宇非凡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两桥并列,实在是气势恢弘。

亚历山大三世大桥,是塞纳河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道彩绘。

我走到协和宫门前,突然看见和里沃利大街交接的巷子里停着辆很滑稽的军用吉普车,法国是这样一个浪漫的都会,完全没有料想到军车这类东西会出现在这样的地方的,没加思索,习惯性地拿起照相机就拍,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个全身戎装的法国军人来,说“这里不许拍照”,我只好关了相机。再往前走一点,在克里昂大饭店门边,又看见众多的法国军警戒严,也是古怪的感觉,正因问问原因,突然想起这里是美国大使馆,几年前我还来这里办过一些什么手续的。再后面就是总统宫的爱丽舍宫了。想起来有点搞笑:美国佬也太牛了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把大使馆开在爱丽舍宫旁边,现在法国总统的办公地点和生活地点,反而有点象美国大使馆的后门了。法国人看见,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啊!

 

 

2009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