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因北极融化沉没


文/薛华
 
 河姆渡不是一个渡口。在河姆渡,没有对岸。河姆渡是一个有7000年历史的文化遗址。
 但是,河姆渡是有此岸和彼岸的。此岸,站着好奇的后人,彼岸站着惊慌的先人,当中是6000年的时空阻隔。7000年前,河姆渡人四下惊散,向高地奔跑,向所有的诺亚方舟奔跑,留下满地叫河姆渡的碎片。
 河姆渡是一个文化渡口,哪些深埋的文化信息,“引渡”我们穿越时空,或者将河姆渡文明一点一点“摆渡”给我们。
 
 一、在找不到入口的渡口
 站到渡口不难。十六年前,在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华丽文字中,我就第一次“抵达”河姆渡。印象深刻的是余教授考证,7000年前河姆渡就有梅干菜烧肉扣在米饭上这样的一日三餐,水稻的故乡令生神往。那时起,我就站在了渡口。
 河姆渡在余姚,靠近宁波。宁波外就是东海。旁边是钱塘江。江南水乡。海拔几近零米。
 16年后,我从上海出发,只花了半天时间就从地理上抵达河姆渡。
 我以空腹的虔诚前来朝拜,最后3里路的稻田边的路,四周农田没有水稻只有茭白产业基地。开电瓶车的好心大娘送我这3里路,稻田和茭白一路铺陈,这3里路宽余得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检阅。3里路鸡犬之声相闻,前方就是豪华的7000年前的惊人发现,没有过渡,从稻田一步跨入7000年的稻田。
 半小时在7000年间忽闪,眼睛和心情跟不上这样的变换节奏。农田与考古发现,普通的田园与价值连城的考古现场。现在明白,历史的重要程度,在于你一本书打开的速度。在河姆渡,大地被翻阅,7000年重见天日。
 现在我站在“渡口”,看他们春种秋收、打鱼晒干、制作陶瓷、打磨武器、储蓄种子、朝拜图腾,厚厚历史,呈现的都是水稻的故乡。陶瓷上怎么没有半坡遗址的鱼形图案?更多的是野猪、飞鸟!
 站在了“渡口”,我们真的能明白这个7000年?
 站在河姆渡的我怅怅然,半小时的囫囵吞枣,不知滋味。半小时,做一次爱做的事也不够呢。半小时过去7000年,日月星移,众生芸芸。大水淹过,大火烤过,海水腌过,浩荡的东方借过,大秦过去了,三国过了,唐宋明过了,民国过了,历史真的不忍细读,我被噎住了。我站在渡口,却寻找不到合适入口。
 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面巨大的墙壁标注着这样的河姆渡断层:第一文化层,距今5600——53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6000——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6300——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7000——6500年。
 水稻的故乡,如何一次又一次被淹没在地下,短短1400年,文明四次被封尘,那时候,地球发生了怎么事情?感谢宁波大学教授周时奋先生,在他的宁波系列叙述中,我寻找到渡过7000年的通道。
 7000年前,河姆渡发生了什么?为何祖先落荒而逃? 
 
 二、诺亚方舟时期的气温
 周时奋先生在书中,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的发现。陈教授认为,河姆渡时期全球很多地方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包括耶稣和诺亚方舟,包括中国的大禹治水。这一时期,大水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他发现,这一时期,正是地球跨过最后一次冰川时期,而迎来一个气候十分温暖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3摄氏度。这个“2-3摄氏度”是个非同小可的概念,它使地球换成了另一幅模样。一层一层的潮水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土地,土地先变成渡口,渡口变成渡不过去的汪洋泽国,泽国千里。
 水从哪里淌过来?就是“2-3摄氏度”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北极、南极的冰山融化了。陈教授计算,当时的海水抬高了1米多的高度,它正好淹没了耶稣的红海之滨,也正好淹没河姆渡这样的中国滨海陆地。
 记得在2007年11月9日,潘基文秘书长的站在南极警告说:如果南极冰盖融化,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2009年9月1日,站在北极潘基文秘书长的警告说:站在北极的冰雪之上,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脆弱感。北极的冰川正在融化,崩塌的速度正在加快。除非我们采取紧急行动阻止冰雪进一步融化,到2030年,我们在北极就看不到冰雪了。
 “2-3摄氏度”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北极、南极的冰山融化了。至此,河姆渡,再也没有渡过一个人,渡过一个文明,直到7000前后,将我们渡到她的面前。当年创造了河姆渡文明的人烟散云去,对话的人已经不在,空地上只有不发言的四个文化层。 
 
 三、“零碳排”的河姆渡
 这样的传承形式,十分惨烈。河姆渡时代,是一场洪水帮助传承而来。一次全球气候变暖,一场灭顶之灾,为人类保存了族人记忆和传承资讯,这是一个荒谬透顶的悖论。
 我要澄清一个问题:河姆渡时期的气候变暖是怎么造成的?——周期性全球气候变化。那么,今天地球气候变暖是什么造成的?——起码,今天人类的过度贪婪,加速了气候变暖和最后末日审判的来到。
 依不久前从到达北极的潘基文推算,到2030年夏季,北极的冰山有可能将全部融化。——我们到河姆渡入口,7000年,仅仅一步之遥。站在2009年,我们的慌乱一点也不比7000年前的先人来的幸运。而更不幸在是河姆渡可能两次遭遇相同的命运。
 站在水泥马路上,河姆渡的知了在叫,寻思知了的7000年语言的进化,一只知了更有资格戏谑人类的荒谬?
 我们得想想办法。让河姆渡遭遇两次相同的命运,这样的命运是不公允的,后生是不作为的。就从河姆渡开始。
 河姆渡无疑就是中国的诺亚方舟记忆。
 在这里创建一家7星级遗址宾馆,打造一个“零碳排”的河姆渡之舟。
 宾馆口号:一夜回到7000年前。这里的卖点就是远离文明,河姆渡之舟就是原始的绿色。
 来宾不可带现代用品,尤其是手机、电脑、汽车什么的,凡产生二氧化碳的现代文明的物质,均丢在宾馆之外。这里天天世界无车日。
 电力除了篝火,大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
 满眼是豢养的野猪野羊野鸡野鸭,要吃拿弓箭射。蔬菜自己到田里采摘。大米自己打米去谷。一切均是绿色农业的。
 打扮也要最环保。到这里就不要西装革履,男宾需要按照7000年前的方式打扮,最好是树叶捆绕。
 作为母系社会的性别特征河姆渡,管理者、服务生一律是女子。晚上除了篝火,还有母系特征的走婚。
 作为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3里路,沿途由多重牌坊、交通形式、衣着打扮等形式一步步演绎,由现在一步步进入7000年前:民国、清朝、明朝。。。殷、商再向上数吧,新乐,半坡,河姆渡出场。车辆由好心大娘管理。
“零碳排”河姆渡,比地球上所有“零耗能”,都让地球人警醒。此人类开天辟地第一宗。 
 
 要不,列位,今天我们可以站在河姆渡文化断层上细细辨说6000年被压缩的厚度,6000年后,大水退后,我们这一时期会被埋没在那一文化断层上,等待一次来自未来的“摆渡”? 
 
 附录:2007年5月,绿色和平组织志愿者在亚拉腊山上2500米的高度,建造新“诺亚方舟”。新“诺亚方舟”长10米、宽4米、高4米。新“诺亚方舟”的正式落成仪式在5月31日举行。此举呼吁人们关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