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之爱何时免除“孤军奋战”的尴尬?


 亲情之爱何时免除“孤军奋战”的尴尬?

80岁的姜三花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蛇皮袋,佝偻着走在田间小道上。她不时躬身捡着地上的塑料瓶,汗水湿透了洗得发白的对襟大褂。这是浙江衢州市后溪镇西塘村人这2年来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场景,村民们都知道这个白发老太捡垃圾是为了给60岁的病重女儿筹资换肝。(钱江晚报)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10/06/content_12185461.htm
每天劳作10多个小时,只能换来连“杯水车薪”都谈不上的微薄收入,然而,即便希望如此渺茫,八十高龄的姜三花还是执著地实施“拯救行动”,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博大无我的母爱、不离不弃的信念。然而,动容、敬佩之余,不禁陡生唏嘘、心痛的感觉。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种保障制度的逐步实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正一天天从梦想变成现实,不过,类似姜三花老人的情况还是偶有所闻,如去年4月重庆晚报报道了82岁女儿夏淑清拾荒养活百岁母亲的事儿,让人读后心里既感动,又觉得很不是滋味。
一些因特殊境遇而演绎出的人间真爱,虽然让我们读到了亲情的伟大、可贵,却又难免令人隐约感到这种爱多少显得有些孤立无援,象是在“孤军奋战”,也正因为如此,也才被富于了一种悲怆的色彩,更能强烈地撞击人的心扉,尽管属于个案,却很容易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让亲情之爱不再显得孤独无助,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在某种特定对象出现之时,制度之爱、慈善之爱、社会之爱尽快跟进,与亲情之爱形成一股活力,不留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或被忽视甚至漠视的角色,这既是社会伦理的必然要求,更彰显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新时期社会文明水准的提升。
建国60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机制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广大民众都有着真真切切的感受。我们同样有理由更有信心期待,在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诸如此类的亲情尴尬很快会彻底淡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