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里也是地名。因为距延陵镇刚好九华里,故称九里。九里原是一个集镇,后来变成一个村,住着460多户老百姓。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茅山是道教上清派发源地,距此地不远。但为什么“上茅山”还要“回九里”呢?主要因为这里有“江南第一庙迹”——延陵季子庙。
在村中走访时,老人们告诉我,季子庙以前的规模相当大,庙里面的大树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旧县志记载:“庙门轩敞,巍殿三重,崇宫崎嶬,杰出云表”。可惜已在1939年毁于战火。现在的季子庙,是前几年九里村民自发集资所建,局促寒酸,香火不旺,管理也不善,两边回廊到处落满了灰尘。庙里除了季子塑像,还有两块碑:一是十字碑。相传碑文为孔子所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二是无字碑。据说能通灵,能使阴阳相隔的亲人相见。不过,这些都是有说头没看头,难以激起人的兴趣。
如果说九里资源仅此而已,我就要奉劝我的这位老同学放弃做大旅游的美好理想了。然而,季子庙门前有条河,河的名字很好听,叫做香草河。香草河边有六口古井,这让我眼前为之一亮。这六口古井,有三个奇妙之处:一是井水时刻都在沸腾;二是六口古井虽然紧挨在一起,但却呈现出“三清三浊”的奇妙情景;三是六口古井的味道各不相同,有的能直接饮用,有的能清肝明目,有的能止痒祛湿。不能不说,这六口古井真的很神奇,是九里季子庙风景区最具独特性、唯一性和排他性的稀缺资源。
然而,这六口古井虽然神奇,但却无人能够解释这种奇异现象。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有看头没说头”,依然不能成为景区的有效卖点。在此之前,当地政府也曾邀请某著名高校做了一个旅游规划。我认真拜读之下,发现这个规划在项目设计方面确实动了不少脑筋,比如浮云流水岛、怡情古乐馆、风情度假村、吴家茶艺园、古吴文化村等等,不一而足。不过,这个规划也犯了现在旅游规划的一个通病,就是重资源轻市场,重概念轻操作。结果,项目设置一大堆,功能分区有板有眼,却没有市场卖点。游客在哪里?市场在哪里?有谁需要它?为什么要来这里?没有做出回答。
那么,怎样才能巧妙解释这六口古井的神奇现象,挖掘、包装成为一个撬动市场的独特卖点呢?站在香草河边,望着这六口古井“三清三浊”的奇妙现象,我思索良久,一个大胆设想浮上心头,渐渐在胸中隐然成形。当晚,我跟丹阳市政府马副市长和江苏舜天集团杨总一起吃饭,我谈了对丹阳旅游的看法,并透露了我对延陵季子庙和六口古井的初步策划构想。没想到,马副市长听了之后,大喜过望,连连举杯向我敬酒,说我解开了他多年来的心中之谜。原来,马副市长就是地道的延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