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来建强采写的《由“量价齐升”转为“量价齐跌” 楼市量变值得重视》专题报道,称国内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由“量价齐升”转为“量跌价涨”甚至“量价齐跌”。笔者认为,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消息来看,“量价齐跌”仅仅是个别现象,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虽然下滑但价格依然坚挺向上。据深圳市国土房产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该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33.35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环比8月份下降13.6%,但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2094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68.45%,环比8月份上涨8.12%,连续两个月创出深圳新房销售均价历史新高。有报道称:国庆期间举办的2009深圳秋季房地产交易会因为过高的房价吓走了不少普通购房者。据《今日早报》消息,刚刚过去的9月份,杭州二手房市场依然热度不减,在成交量小幅攀升的同时,成交均价更是再创新高,达到16201元/平方米,比8月(15257元/平方米)飙升了近1000元。
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宽信贷和低利率的政策刺激,各地刺激楼市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以及居民投资性需求释放,楼市“小阳春”逐步演变为“强势反弹”行情,各地楼市回暖比预料中要快,随着成交量的迅速上升,楼市去库存化速度明显加快,房价也迅速上涨,大多超过2007年底高点,有的甚至接连创下新高。与此同时,房价快速上涨搅热了土地市场。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重庆等城市接连拍出了多块高价“地王”,地价疯狂的时代卷土重来,“地王”现象再次引起各方热议。毕竟,楼市与你、我、他都关系密切。据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9月27日发布的《第一期中国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家庭资产构成中,房产是最主要的资产,占比62.72%。当然,相关利益各方对待涨跌的态度肯定是不相同的。如任志强认为现在不是房价拐点,建言政府多建廉租房的同时,建议北京放宽二套房购买政策,让更多外地甚至境外富人来京购房。
不过,在笔者看来,北京、福州等部分重点城市9月份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十分正常,当然更多的要看到“量价齐跌”这一现象并不出人意料,大家不要过多地关注它。理由有三:一是这些城市今年以来去库存化速度太快,加上开发商拿地后存在观望心态,导致可供出售房源减少,房价涨幅已经高高在上。如北京有许多区域楼盘已触及3万元/平方米的销售均价门槛,而部分区域现已登上了3万元房价的“舞台”,有些地段甚至向5万元房价发起攻势。二是一些开发商好了伤疤忘了痛,在资金压力缓解以后,失去了降价促销和回笼资金的压力,又开始放缓开发进度,或者捂盘待价而估了。我还记得,北京相关部门前段时间还就开发商捂盘问题进行过专项整治,并处理过几个存在问题的开发商。三是由于上半年的过猛销售,导致可供销售商品房供应不足,加上政府主导开发的经济适用房等的集中销售,导致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意外地出现“量价齐跌”现象。
唉,在高高在上的房价面前,像我等普通工薪阶层还是对楼市“价跌”十分期盼的。但是,笔者也知道,在目前的情况下,楼市要“量价齐跌”还只是我等一厢情愿。毕竟,房价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首先,暴利行业的特性。对于高房价下的行业暴利,很少有开发商愿意承认其中存在暴利,甚至个别开发商竟然称目前房地产是微利行业。但在前不久举办的2009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自曝称,房地产业是个暴利行业,一个20亿元的项目,如果以自有资金计算,利润率可能高达100%到200%。我真佩服黄怒波先生的勇气,不过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如果没有暴利的话,为什么各类企业都来搞房地产?这些企业涉足房地产,你要他们微利销售,他们肯干吗?其次,地价决定房价。今年以来成交的这么多的“地王”,其楼面价已经大大超过周围小区房价,开发商要获得利润,不推高房价他们肯干吗?最后,购房人的心态。在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作用下,在买涨不买跌的跟风心态下,在地方各项政策的刺激带动下,除了富裕一族有强烈的投机需求外,中产阶级成为推高房价的又一新生军。
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将日益显现。就目前来看,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但不利因素也不少。有利因素表现在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住房刚性需求依然较大;开发商趋于理性,房价基本平稳。不利因素表现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是否见底还难以确定,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居民收入增长减缓,购房需求受到抑制;部分地方对第二套房贷过于宽松,房价、地价涨幅过大,已引起高层关注,下一步房产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加大。但不管怎么样,我想经过上半年的大涨特涨之后,目前部分城市“量价齐跌”有助于缓解楼市泡沫,也更加有助于决策层尽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消除楼市巨涨暴跌。
“量价齐跌”有助于缓解楼市泡沫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