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获得诺奖如是说


高锟,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一位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令人瞩目、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昨日全国各大报纸头版刊登的焦点人物。被誉为“光纤之父”的他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项——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近日回到老家,信息闭塞。昨日在中央2台看到英籍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奖的消息,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返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有关高锟的讯息。

诺奖今年将物理学奖授予了在应用科学领域的高锟和另外两个美籍科学家,是一个欣喜的转向。因为确实在物理基础科学方面已经达到一个顶峰,很难再有人取得更大的突破。即使有,成功的几率也不会太高了。这个欣喜的转向也是高老最高兴的地方了。

高老退休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在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中,也是贴的中国最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难怪香港特别行政长官曾荫权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向高老表示了祝贺,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就连高老在上海的亲人也开庆功宴遥祝高老获奖,并有上海某报开始与高老“攀亲”,称高老曾在上海上小学。

高锟获奖是值得庆贺的事情,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获得诺奖,至少表明了华人的智商和创造力并不比西方人差。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获奖华人都是外籍华人。为什么外籍华人就能获奖而中国人却无法获得呢?这也是每年诺贝尔奖评奖之时国人争论的焦点。究其根源只此一点,那就是环境。不单是教育环境,还有科研环境以及环境派生的观念——集体主义观念。

外籍华人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度里,又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研环境的帮助,较容易在科学新领域里获得成就。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学家深受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每个人只是一颗螺丝钉,再加上糟糕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论资排辈的体制和科研环境,真是很难在科学新领域里取得突破,只能与诺奖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