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味儿”
过去,杭州的出租车行业有个规矩,每天都要换车座套。现在这个规矩已经不是那么严格执行了,但是,这真的很有必要,特别是夏季,一天下来,车座套上沾满了乘客的汗水,别说视觉感受不佳,就是那股子味儿,也让人受不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我们其他的感觉器官被越来越多的所谓新奇事物所触动,变得越来越迟钝,但我们的鼻子却似乎越来越越敏感了。现代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使得我们对远距离事物的感受力逐渐减弱,而对自身周围的感受力却日益增强,尤其是对一公尺直径的“自我圈”特别敏感。除了皮肤接触(但这几乎没有公共性),可能最具近距离探测性的就是嗅觉了。上海的周立波竭力要为上海人“正名”,说北京人爱吃大蒜,自己香了,别人闻得臭;上海人爱喝咖啡,自己苦了,别人闻得香。虽然有点强词夺理,但也说明了嗅觉的社会含义。难怪齐美尔会说,“社会问题并不单纯是个伦理问题,也还是个气味问题”,因为现代人极端排他的个人主义倾向,有许多方面都是基于嗅觉,尼采对他所厌恶的人有句名言:“他们闻起来不对劲”。
嗅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虽然我们平时也许并没有特别注意,但是,嗅觉给予我们的感官印象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它所形成的主观性往往支配着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客观程度。比如,人体上都有“体味”,如果某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让你厌恶,那么这会直接影响到你对这个人的认知评价,而且这种认知评价还很难改变;反之,如果某人的体味对你来说具有亲近感,那么客观评价就根本无力抵御这种诱惑。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嗅觉对厌恶的敏感远远超过了对喜好的敏感,人类对“臭”的厌恶非常一致,但对“香”的喜好却分歧很大,甚至有许多人对不同的“香”会过敏。
无论是我们看到的东西,还是我们听到的东西,我们都不会轻易地信以为真,我们都会用大脑去进行思考,用我们的理智去思维。可是,我们唯独不会思考嗅觉给予我们的感官印象,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中,唯独嗅觉印象具有免于被思考的特权。另一方面,无论是我们听觉触及的声波,还是视觉触及的光波都不会对我们产生那种侵入体内的感觉,它们似乎都只是外在地作用了我们便随即逝去,唯独嗅觉会伴随着那种“有味道的气体”深深地进入了我们体内,“以气体的形式渗透进我们最感性的内在”。我们不会用“闭眼”来选择看什么,也不会用“塞耳”来选择听什么,因为我们可以用注意力来进行过滤,做到“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但我们没法用大脑选择气味,我们只能捂着鼻子。嗅觉印象的这种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强化了它的敏感度,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导致了一种非理性的选择和人际疏离感,直接影响了社会交流。
齐美尔在他的“感觉社会学”中对嗅觉的现代性问题做了一个结论:如果说人类的其他感官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千座沟通的桥梁,那么嗅觉恰恰是在瓦解这些桥梁,它的精致化,造成了社会个体的相互隔绝。不仅因为嗅觉造成的相互排斥远远多于它所造成的相互吸引,也不只是因为它的非理性判断,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人群聚集(比如城市化)给嗅觉带来的不是诱惑力,而是排斥力。
所以,单凭这种感觉,社会越发展,也越要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