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聘成“网络形象”?


看了近期几篇关于网络招聘的报道:招聘网站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将使整个行业走向低端化,99元的包月招聘产品已将价格拉到了“白菜价”。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招聘网站居高的流量和人气却成了广告主的福地,企业在招聘的同时再做下宣传,一举两得,招聘网站似乎成了“网络形象”的集中地。

回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当一个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无法成为撼动市场份额的有利武器,盈利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网络招聘行业恰恰就是属于这样的时期,资本的躁动,广告的硝烟,大投入大成本的招聘网站难以大规模盈利,除了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外,缺乏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也是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不进则退,招聘网站的蓝海在哪?

第一、       坚持产品服务创新。网络招聘服务同质化弊端逾趋严重,只有坚持产品的与时俱进,招聘网站才能找到持续的发展动力。这方面,了解用户需求是关键,目前国内招聘网站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效探索,Job36针对行业特定用户推出的“人才自荐”、“高级人才推荐”等增值服务产品,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刚通过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将为job36产品创新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广告上折腾,不如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做文章。

第二、       坚持细分差异化。不管是行业细分还是区域化,招聘网站只有向专业精准化靠拢,才能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在大大小小招聘网站不断充斥时,要想吸引更多用户,一个专业细分的招聘平台无疑是吸纳用户的最佳载体。事实证明,从08年开始,网络招聘细分化趋势渐成主流。更为重要的是,细分化的行业人才网站聚集的是人才招聘中的高利润人才,一般来说,具备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往往是企业急聘的对象,而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招聘更是不惜成本。所以相对于综合型网站的销售及文职类人员招聘居多的不同,行业人才网站用户的专业性却开拓了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端市场。

第三、       进行营销创新。目前招聘网站的收入仅限于企业客户,针对个人求职者的收费仍属于试水阶段,动辄上亿元的广告投入只能是不断的亏损。营销创新势在必行。

 

网络招聘目前面临分水岭的关键阶段,如果说资本支持能够让招聘网站存活更长,那么坚持产品和服务创新,却能够发展自力更生的本领,坚持细分差异化,才能赢得大量的用户,使之发扬光大;只有进行营销创新,才能把“本领”转化成创收的利器,闯出网络招聘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