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系辞》第五章中的文句,是《易经》里面流传最广、名言警句最多,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很熟悉、经常会随口引用的。下面的这一句“生生之谓易”更是如此,可以说是名言中的名言、警句中的警句,也可说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理念,体现了易道生机勃勃、永不停歇的一种精神。
“生生之谓易”,在乾卦的《大象辞》里面体现得非常充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把“生生之谓易”的易道精神,真正落实到了我们的人道、落实到君子之道当中了。这句话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可以说影响非常巨大,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相对于世界上其它文化来说,最提劲、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生生不息的易道精神。我们看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华文明以外,从法老时代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理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古印度文明,这些文明到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仅仅只剩下了一些文明的遗迹供后人凭吊、研究,而且,创造这些辉煌文明的民族也早已消失殆尽了。现在的埃及是阿拉伯人的世界,与古埃及人是毫不相干的。古巴比伦时代的人和现在的人不一样了,古印度的人种问题更复杂,和现代印度的人种也不一样。我们从印度文化里面,能看到的典籍也就是《奥义书》和《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史诗这些,这些书的神话色彩非常重,用现代思维去理解、去描述,都有点说不清楚的。当然,大量的佛教典籍中保存了许多古印度文明的信息,但是就说这大量的佛教经典,在印度本土也早就消失了,还是靠汉文、藏文等外族文字,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近代欧洲人进入印度去考古、研究,要想复原古印度的历史,最后还要从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里面找依据。对中国人来说,玄奘大师所在的唐代历史,事迹是很清楚的,唐诗大多数都已经被称为“近体诗”了,但是同期的古代印度,历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如果没有以玄奘大师为代表的赴印度取经僧人们的记录,如果没有后来的考古发掘证据,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释迦牟尼这个人、有没有后来的那烂陀寺、菩提伽耶这些伟大的佛教中心,也都是说不清楚的。
但是在中华文明里面,从古到今一直贯穿着“生生之谓易”的这种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精神。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和危急时刻,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到今天。中国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柔韧性、最具有忍耐力的,当然,这被有些人说成是软弱的性格,实际并不如此。我们学《道德经》就知道什么叫“曲则全、枉则直”,这些都能从我们的性格中体现出来。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改朝换代的时候,两三百年就是个轮回,但是不管哪朝哪代,都离不开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的这些主流文化。虽然每一朝代刚开始的时候,文化方针都会有偏颇过激之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稳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主流,依然会在社会文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候,虽然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思想,最后却总会融入到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成为这个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从文化上来说,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也为中华主流文化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血液和元素,最后还是会被包容进来。历史上,往往经过了一些大的民族碰撞、文化冲突之后,中华文化就会产生新一轮的复兴和辉煌。这就是易道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
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比如蒙古人、满人的文化,还有过去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些时候,感觉上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民族文化与中华主流文化相碰撞,当然没有构成大的威胁,只是融入其中而已。但是,对于像印度佛教这种高度发达、高度完整的文化,在与中华主流文化进行碰撞、交流过程中,也同样像盐溶于水一样,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印度佛教与中华文化由相互碰撞到相互融合,实际上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中华文化由于佛教的刺激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提升,印度文化的因子也因此在汉语世界中得到了极好的保存,所以是皆大欢喜。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文化的冲突还是相当大的。印度佛教里面要提倡出家独身修行,但在中国文化里,却有“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把孝道放到很高地位。佛教出家修行要抛家离子,就与孝道是相违背的。中国人特别敬重君主,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佛教认为出家修道,为方外之人,是可以不敬王侯的。东晋的时候,净土宗的开山大师慧远和尚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沙门不敬王者论》,就是阐述当和尚的为什么不能敬拜王侯。因为出家修行是为了成佛,佛就是天人之师,不仅是世间凡人的老师,天上玉皇大帝、各路神仙都要拜我为师。这样的人物还需要敬拜王侯吗?所以沙门是不应该敬拜世间的王侯。另外,佛教中间有些基本观点,比如六道轮回,在中国古代也是没有的。中国人认为,生而为人,死而为鬼神,找个祖先牌牌供起来就可以了。佛教说人死之后,可能会变成猪狗牛羊这些,对中国古人来说也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凭啥说我家父母死后会变畜牲啊?就觉得很荒唐。
当然,最后中国人慢慢还是接受了轮回之说,因为没有根本观念上的冲突。中华文化里面本身就有一些非常有活力的元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也就与中华文化本身的元素结合起来了。比如中国人讲孝道,后来汉传佛教对《地藏经》就很重视,因为《地藏经》被称为“佛门孝经”,讲了地藏菩萨多生多世是如何孝养父母的故事,地藏菩萨正是从一念孝心出发,最后成就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所以,中国后世的出家人也非常重孝道,比如虚云老和尚,父母去世后,为了尽孝道,三步一磕头拜到五台山,三年才拜完,用自己的苦行来报答父母生养自己的艰辛。这就是佛教理念与中华文化接轨的典型例子。
佛教“沙门不敬王者”的思想,在中国上古时代也是有的,只不过不是主流。比如在道家文化里面,就有“绝圣弃智”之说。古之圣人最大的代表就是先王,是尧舜禹汤这些人,道家就讲“圣人出,有大伪”, 绝圣弃智就是要放弃圣人观念、断绝聪明智识。在先秦时代,壤父击壤的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尧帝出来巡游天下,在山西康庄的大道上,遇到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儿正在大街上玩击壤的游戏,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老太爷,跑到街上的游戏厅打网络游戏的感觉。尧帝的随从们就拍马屁说,尧帝您好伟大啊!在您的治理之下,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好舒服啊!壤父一听就发火了,说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你看,我什么生活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跟皇帝老子有什么关系啊?!尧帝也很英明,一听这话,觉得这个老太爷了不起,真正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还拜他为师。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人,尤其是在隐士传统中,是有这种“不敬王者”的精神的,只不过春秋战国以后,秦汉大一统的确立,把这些思想打压得很厉害,而经过佛教文化的启发,这些精神又重新发扬出来了。六道轮回的观念也是这样。我们在《系辞》前面的章节里讲了“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说得很详细了。总之,外来文化中这些合理的观念,都没有违背中华文化的大原则,反而在中华文化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元素,从而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也使中华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