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保守一点不是坏事


  2009年10月13日,由搜狐理财频道举办,《金融时报》合办的“搜狐2009年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研讨会”于北京举办。监管部门领导、银行个人金融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此次银行研讨会。以下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现在总体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纵向来看,现在你想跟两年前比,不可同日而语。两年前一款理财产品,问题比比皆是。现在问题是个别情况。所以,纵向来看,这跟消费者的意识提高、要求越来越高有关系,也跟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理财监管力度加大有关系。现在我们问题变得比较少了,但是问题少了也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现在从银行理财产品来看,绝大多数的银行还是能够把理财这一块作为用来稳定客户,或者提供一种收益比较稳定、风险比较小的或者是零风险的产品,绝大多数银行还是以这个为主,起到稳定客户,同时给客户提供比存款更高收益的服务。所以整体来看,情况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部分产品,包括刚才说的这个,我觉得这一款理财产品,他是来源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购买和新股申购。可能像这样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是和资本市场挂钩的。但是我们看到从银监会前一段时间出台的新规来看,未来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不能够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这样一些产品未来恐怕要受到限制了。除非是私立银行的客户可以把他的理财投到股市里面去。未来对公众的理财产品,就不能够往里面投了,把风险也控制住了。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对此有微词,因为毕竟控制住风险,就控制了潜在收益了。你不会取得超出一般回报率的超额回报,未来有了这个限制以后,银行想再朝这方面做也难了。但是至少说明它整体来讲是一个比较规范的过程,银行朝着与它自身稳健经营的特点相符合来做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为主。我想,至少它是会赢得绝大多数客户的。包括我也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我也挑一些稳定收益、风险非常小的。我想绝大多数人现在也是这样的投资心态。

  未来银行大致是这样的格局,未来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市场的透明度还是要继续提高,我总感觉有一种黑箱操作的感觉。基金公司都有托管。你不用自己说你有多少净值,那是银行公布你有多少净值,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从内部也是分开的,内部他也有帐户,但是他又没有办法放到另外一家银行托管。你从外面观察,你买了这个产品,银行公布他有多少净值,他就有多少净值。现在他自己在对外公布净值,我想未来怎么能够改进一下。或者加入一个第三方的托管机构,或者是有一个市场公平的监督方,到底这个钱募集起来,什么时候投到哪个地方去了。现在投资者都是一头雾水,因为你只能看到他的净值,是低了还是高了,但是你并不清楚银行的钱是怎么投的,他也不会给你列出一个清单来。市场透明度上未来是不是能够改进改进。这样的话能够打消很多人心里的顾虑。就像高考的卷子,你不知道你的题到底得多少分,只能别人帮你查,告诉你没有错,但是你自己不能看你自己的卷子,我觉得这种透明度还是不太够。我想到银行未来理财,这个地方是不是还要再进行一些改进。

    投资者教育里面,一方面是对客户来讲是两方面:一个是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有一个是对风险的教育、提示,对风险的防范。不单是银行理财,包括资本市场的东西,股票、基金,那些投资者和被投者,我把钱交给你,或者是融资者,这两者将来是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时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把钱给你来投,你把钱给我,你并不是很放心,会不会搞成零收益,搞成负收益。但是在我看来,你并不成熟,心理承受力也弱,你事先不把我给你的条款好好看,一零收益跑到我这儿来闹,我已经写了,尽管我的字写得很小,你看不太见,但是我已经写了,你来找我的事。他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只重视投资者的教育,而不重视对理财产品发行者,包括股票、基金产品的发行者,因为他们是最后要拿着投资者的钱去盈利的。投资者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了。两个方面都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一直会讲,现在是不是投资者不是很成熟。这里面的潜台词是投资者是大多数,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偶尔情况下,这个大多数容易在沉默中爆发。一旦你这个产品没有做好,或者出问题了,他一爆发,就会形成一种社会问题。包括监管机构都很头疼,因为他通过媒体、新闻渠道也传播,可能导致一种社会的隐患,超出金融领域之外了,这恐怕是金融管理部门也难以容忍的一件事。控制这个情况,就强调投资者教育,还是要让投资者能够意识到风险,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后你能够做到买者自负,出了事以后你别闹事。这就叫做买者自负。你没有赚到钱,你赔了,赔了以后自己回家呆着,别跑来闹事。你一闹事,问题就大了。

  我也曾经讲过,银行理财产品比股票、基金更好的是加了一条:卖者有责。基金和股票只是买者有责,没有卖者有责。其实他们也应该是有责的,你能给股东提供多少回报。如果你没有那么高的盈利能力,或者你明明知道你自己有那么过的盈利能力,你还故意写成你有那么高的盈利能力。你这个卖者也是有责的。股票市场本身就提示了是风险比较大的地方,你买了股票有涨有跌,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就理应更强一些。发生亏损是很正常的事,这样的话,他就往往容易过于强调买者自负了。因为你肯定是要有风险的,但是从卖者有责,我也是担心的。因为我们有时候也在想,一个股票两三百万,你自己到底有多高的盈利?你发行60倍市盈率,上市以后炒到一百倍市盈率?上市公司没有一个公司不希望自己的股价发行越高越好。如果你能够站在股东回报的角度来看,大家用那么高的钱买你的股票以后,你未来到底能够给股东提供多高的回报?他们其实是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再以卖者有责的心态来发行股票。这样的话,卖者有责的概念,我们把它广义上推广到基金和股票市场上去,确实对我们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还是有帮助的。银行这边由于已经告诉你了,既是买者自负,又是卖者有责,很公开的强调这一点了,使得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人,他本身是有责任的,这样的话他一定要对客户进行层次的划分,然后来根据不同的风险来销售,而且整体上一定要以稳健型的风格为产品的基本特点。因为对于他的责任已经公开了,已经强调了,这样的话,这个市场可能有人认为过于保守。但是我总是觉得保守者还是大多数。我相信,有了这种投资者教育,能够保证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再加上理财产品卖者有责,能够使得发行人真正的从稳健性、从为投资者着想的角度上考虑,有可能会使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相对做得更加稳健。当然这里面可能会透着保守在内。但是经过金融危机的创伤以后。包括我们对金融创新进行反思以后,金融业保守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未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产品差异化会变得越来越大。不仅是理财,包括金融、其他方面的业务发展,都有规律。从大的来看,每一家银行的风格、业务重点是有差异的。公众对每一家银行心目中的印象也是各不相同的。现在在理财产品的初级阶段,由于产品本身大家在市场开发上,毕竟推出的东西,就像到饭店吃饭,初期阶段都只能做这些东西。未来还会不断的增加。就会把顾客的口味分开。这样的话,市场就会做得不断的细分,不断的深入。现在有一个矛盾,竞争我们还是要鼓励,但是他的竞争是一个有天花板的竞争。你不能说无限度的,比如说你搞投资范围扩大,搞金融衍生产品,我们监管机构还是给你规定一个天花板,就像笼中鸟,由于有了笼子,鸟在笼子里面以后,通过竞争可能也会消除同质化,但是由于有了上限,有了天花板,消除的速度会慢一些,毕竟它不是随意性的、完全的创新。它会受到一些限制的。从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到服务上,它的同质化以后会逐渐减轻,但是这个速度不会非常快。

    银行不断竞争以后,大家的侧重点会有区别,在同一家银行之内,对于高中低端客户提供的产品差别化也会非常大。当然他们有了很多成熟的经验以后,也懂得怎么样分辨有利的和有害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美国禁止销售潜在风险非常大的理财产品,而且禁止销售给美国公民。因为监管机构已经对这些东西已经有了认识了,已经很清楚你这里面潜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他干脆以法律方式规律不让你在这里卖。美国相对于我们来说,少了天花板,或者说天花板是非常高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天花板,其实是几个问题:一是银行业现在是一个大行业,美国银行业的融资量,银行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它是次于资本市场的,它是市场主导的,银行的发展也要围绕着资本市场来做。在我们国内不一样。我们银行业本身就非常强势,比股市融资规模,银行要大得多。公众又偏好于一种很稳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讲国有银行是大象,大象最大的问题是转身慢,你不能一下子把以前追求稳健的风格放开,你们大家自由竞争,出风险也没有什么问题。恐怕中国的环境不允许,中国金融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也不允许。这是由我们国家现实条件决定的。另外,国外竞争相对闭我们要充分得多。他的金融业的发展,至少在前一些年我们判断它已经在更高的层次上,他已经进入混业经营的层次上。监管机构也没有那么多的划段管制。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上,银行的资金也可以进入到资本市场里面去。银行本身在资本市场运作上也会有一批很合适的,或者说很有经验的一批投资人,拿着客户的钱也能在资本市场上投资。我们知道五十年代美国出现MMMF,资本市场互助基金,MMDA,资本市场存款帐户。银行直接拿储户的钱,为了帮助你获得更高的收益,往金融市场里面投,他五六十年代就这样搞了,他持续性的往下搞。现在,我们银行自己的人都没有炒过股票。他们拿着银行的钱在国内股票市场做大,因为银行的钱不能投资股票。你要是拿着客户的钱投资股票市场。这些人怎么有投资经验?他怎么跟投资基金、跟券商相比?在中国金融达到一定程度了,竞争不断充分,理财产品竞争也充分,面也广了。现在由于我们还是强调风险,强调稳定性,我们也没有办法进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在大的格局下就要存在天花板了。中国和国外我们做这样一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