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早报消息称,预言“中美关系将塑造21世纪历史”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本周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5日先到上海接着前往北京。奥巴马打破美国总统上任首年不出访的惯例,在年内出访日、中、新、韩四国,此举凸显了美国新政府对亚洲的重视,其中“中国因素”无疑是美国政策调整的重要原因。
对中美两国而言,这场秋季外交都被看成是今年外事活动的重头戏。据悉,美国一批先导官员在11月初已前往中国进行前期积极部署。在中国的方面,与美国的频繁互动是本国国际地位上升的对外信号,中国也正利用新形势与美国博弈,例如要求美国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在自由贸易、放宽对华技术出口、对台军售与中美军事合作问题上要美国做出更多承诺与配合。
2009年里,外界见证了中美关系“同舟共济”性质被高调提出,而且倡导者是美国。“共济”一个基本条件是有接触沟通,中美这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先后在伦敦、纽约见过两次面,在本周六于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两国元首估计也将有互动环节。
美国政府官员今年掀起访华热,在国务卿希拉莉以后,财政部部长、能源部部长、商务部部长都纷纷登门造访。与此同时,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于10月下旬出访美国,并获得特殊礼遇——获准参观敏感军事禁区,包括负责核武器和网络战的战略司令部等。
奥巴马政府还利用其他机会对中国释出善意:9月,奥巴马一改其前任实行了18年的惯例,没有与到访美国的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见面,将会面延缓到访华以后才安排。这种让步的姿态在美国引起争议,反对者批评政府对中国过于妥协软弱。
同月,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的一番讲话,则透露出中美关系核心中的不确定性与美国的疑虑。斯坦伯格提出“战略再保证”的概念,指出美国希望中国能向世界保证,中国在全球不断上升的地位“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安全和福祉为代价”。
中美关系中的实力天平在慢慢往另一个方向倾斜。这个信号自去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即被观察人士察觉,现今的趋势发展符合了一般预期。而如今,越来越感到不安的一方可能是美国,尤其近期美国的亚洲盟友日本出现“美日对等关系”、“亲华疏美”的声音,都是足以引起美国警惕的信号。 反之,在中国国内,由于经济快速反弹以及10月初国庆阅兵的效应,社会与学界洋溢着胜利主义情绪,在奥巴马访华前夕,一些评论人撰文称,中国应该敢于直率向美国提出要求。
一个快速变得高度自信,且声量提高的中国,正呈现在美国以及世界面前。对此,美国至今表现出积极的适应能力。必须指出,美国仍然是全球唯一的“老大”,在经济规模、创新能力、军事实力、制度建设与软力量方面有着对手难以匹敌的优势,但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却让人眩目,从现在开始的十几二十年里,中国的国际关系,或者说国际与中国的关系都进入关键的时期。与中国日益密切的外交关系中,大国怎么处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在竞争中相互适应,是今后中国与美国、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核心命题。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忧虑,也更说明国际局势与大国外交的发展值得小心翼翼处理与观察。不过,现实与政治人物在现实逼迫下所展示的灵活性,往往能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惯性思维能够推想出的结果。在过去20年里,世界局势的演变显示,现实比悲观者预期的好。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与条件改变冷战思维,见证世界新格局一点点在这一代人眼前展开。
透过这则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苏联解体以来的近20年时间内,国际格局正在孕育着质的变化,一个在西方人看来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推动着这种国际新格局的形成,有的人嫉妒,有的人忧虑,有的人恐惧,总之都对这种变化产生了不安,但无论你是什么反应,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还是悄无声息地一步步地坚定前行。可以说,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必然的,但如何变,未必象有些人想的那样。因为中国既不是美国也不是前苏联。
格局未变 变数增加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