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0日是德国戏剧家、诗人席勒诞生250周年。此前的8月28日,是与他并称为德国文学史上“双子星座”的文学家歌德诞生260周年。人们之所以要一起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生前有过10年的亲密合作,这10年,他们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精神导向的创作成就,将德国文学推向顶峰,从而使德国跻身欧洲文学大国行列;而他们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使德国开始有了文艺复兴式的巨人;他们在合作中把“文人相轻”变为“文人相亲”的人格魅力更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
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能够如此亲密,其内在的精神纽带是什么?是人!是他们对人的完满精神人格铸造的热情。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在“神”面前的觉醒。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语),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集中概括。这一传统自然也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歌德和席勒所继承。席勒的戏剧、诗歌创作以及美学著作无不涉及人的问题。歌德更是明确强调,他写的不是哪一国的人,而是“彻头彻尾的人”。
但他们对于艺术中完人的追求,与其说出于美学的需要,毋宁说由于现实的刺激。历史上德意志是一个长期四分五裂的民族。这一现实造成国民生态的鄙陋。所以歌德在诗里宣称:他要“解放”德国民众“于市侩罗网之中”。从时间上看,刚刚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嗜杀是两位诗人结盟的直接触发剂。直到晚年歌德还深恶痛绝地对艾克曼说:“我憎恨那些暴力颠覆的人,同样我也憎恨那些招致暴力颠覆的人。”从前一种人中他们看到了人的原始情感中的“兽性”成分,从后一种人中他们看到了“颓废”和“堕落”(席勒语)。这使歌德和席勒意识到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标有了,选择何种途径?以改造国民的精神人格和重建德意志文学为己任的两位巨人,早在《伊菲格尼在陶里斯》和《唐·卡洛斯》中已初露端倪的两个心中情结很快清晰起来:一个是未来的“人”的模样,一个是未来的艺术的模样。两个模样都需要一个精神坐标和形式的参照。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欧洲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那里曾经孕育了人类最早的自由精神和民主雏形,创造了在全欧洲乃至世界发扬光大的文学和艺术。古希腊“源头”的活水,就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原创精神。那种自由而又有节度,高雅而又不失素朴,宏伟与凝重保持平衡,热情与理性互相协调,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健康、庄重、和谐。歌德曾在意大利考察近两年,对古代艺术早就迷狂不已。席勒对古希腊的向往,在1789年的著名长诗《艺术家们》中也已经袒露无遗,可见歌德和席勒是把希腊的古典美看作未来人性美的蓝图。
歌德比席勒多活27个年头,他对“人”的思考和研究更长久而深入。他的许多重要作品无不涉及人的问题。而凡是跟“人”有关的作品,他从不向壁虚构,都要融进自己的生命体验。他说凡是他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他从来就不用写诗来表达。难怪歌德的两部生命力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一部花了33年,另一部甚至花了60年!如果说,前者着重铸造的是“世界公民”的化身,后者就是人类的代表。
歌德对人的最集中、最深层的思考无疑体现在《浮士德》中。此书到他去世前不久才完稿。不是因为技术上的难产,实在是歌德把自己当作了主人公的隐形“模特儿”。“模特儿”不走完生命的全程,《浮士德》的生命就不会诞生。这是个 “全人”的标本,也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隐喻。书中强调“行”即实践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人类追求的无限性;它向我们揭示了人或人类的发展是在“善”与“恶”的矛盾交织中辩证发展的;它也告诉我们,一种完满的精神人格必须有丰富的生命体验。
席勒对完美人格的构想侧重在审美和伦理层面,并将它们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相联系。从国内外现实中他看到人类两种堕落的极端,即上层阶级的“颓废”和下层阶级的“野蛮”。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即使实现了政治、经济的革命,但因其国民内在的精神空间没自由度的局限,还是不能建立起自由与和谐的社会。为此他主张从审美教育和道德驯化入手。
但席勒同时认为,美属于感性范畴,一个人光有美的意识,容易变得精神松弛、懈怠。于是他提出一个“崇高”的概念,因为“崇高”是振奋性的,可以平衡一味的美而导致的精神松懈。席勒用他这一刚柔相济的美学思想作为他的审美教育理论是科学的,它可以引导一个人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内外“温柔敦厚”的人。
志向高远,放眼世界,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观察问题的出发点,这是歌德和席勒的共同特点。从歌德对交战国法国“心中恨不起来”,并表示对法国文化学习得还不够;从他对东方文化的赞赏和对“世界文学”的提倡中,可以看到他的“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至于席勒,单凭他那首欢呼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如今已经响彻世界每个角落的《欢乐颂》就足以获得“世界公民”的荣誉证书。由于他们高瞻远瞩,在当时就发现了现在知识精英们才引起注意的所谓“现代性”的弊端。
歌德和席勒所设计和铸造的“全人”,具有跨越时空的前瞻性和经典性,而且具有普世性和现代性。这是一种现代型的“世界公民”,值得大写。
大写的“世界公民”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