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龙(商业)理论之:“商业引擎”


商业引擎——区域商业发展的要素!

几年前在某城市个中心商业项目策划中提出的概念。

商业引擎是什么?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商业发动机”,狭义的定义为“一个城市或者区域,商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带动因素,这里主要指实体商业项目”.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中心,每个中心都需要一个或多个商业引擎!”

商业引擎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形式存在,对于一座城市,我们熟知的CBD中央商务区,就是商业引擎,也是经济引擎。

对于一个小镇,一家新开的电影院或者快餐店都可能成为商业引擎。

而对于一个城市地区,必定有一个中心,那么这个中心的MALL、大型购物中心、广场、娱乐城就可能是这个中心的商业引擎。

而对于上海,最新的“迪士尼”乐园就是最新的商业引擎。

 

以重庆为例,重庆主城有多个区,多个商业组团,也就有多个商业中心,但是最中心的中心仍然是渝中区的解放碑,也就是现在的解放碑CBD,在多年前商业程度还没有现在这样高的时候,解放碑最大的商业项目就是和记黄埔的“大都会广场”,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商业引擎,虽然解放碑成为中心的中心、成为CBD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必然性,但不可否认,商业引擎在带动其他商业聚集和发展上有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的解放碑CBD

不但有着多个新的大型购物中心,如美美百货、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还有多个重要的商务项目,如重庆第一高楼世贸大厦、国际贸易中心等,还有得意世界中央娱乐区、美食街等等各类形式的商业助力器在此集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商业引擎,或者大都会这样的商业引擎向西1公里,有可能这些商业项目就会向西1公里聚集或者在一个新的地方发展起来。解放碑就成为了一个商业边缘地带。这就是我要说的商业引擎的带动作用和重要性。

 

也就是说,能够在一个城市中心或者区域带动其他商业发展的热点商业项目就是商业引擎。

商业引擎可以使一个商业落后的区域中心快速的发展起来,产生了商业聚合力;也可以使一个没有中心的地区因为商业产生中心,带动住宅、娱乐、商务、休闲等产业的快速聚集及扩展。这也是商业引擎的最大作用。

为什么要提出商业引擎这一概念,因为我发现,有的地区城市,因为规划的原因,城市面积也不小,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各种业态都很分散,经过调查分析及策划,有了步行街,步行街上有了一座一线百货公司品牌。于是有了商业引擎,慢慢的商业开始集中了,大家也找到了中心。更多的大型商业项目也在中心落成了,更多的商业引擎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商业吸引力。

“一个商业引擎可以成就一个CBD.”

 

如何运用商业引擎?

如果是一个城市中心区,看看是否缺少商业引擎?缺少什么样的商业引擎?哪里才是商业引擎的最佳位置?

需要多大规模?需要几个不同的商业引擎或者配套项目?

如果是一个空空的新区,这个就更需要慎重考虑,用什么项目作为商业引擎?多个项目中哪个项目才是商业引擎?如何用好规划中的商业引擎?尤其是位置,位置很重要!

 

广义上的商业引擎就更多了,有的甚至不是实体的,如文化品牌、旅游景观、一类产业、概念及远景,所以广义上的商业引擎某些方面可以和“品牌影响力”相结合了。这里我还想到了“少林寺”、“奥体中心”、“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更多形式的商业引擎。

 

这里说的“商业引擎”是以商业为导向的概念,解决的是商业问题,对于城市发展、地区经济等大课题仅可作为因素之一,不尽完全适用及产生决定性影响。

因时间有限,笔止于此,更多关于“商业引擎”的系统理论还待思考和整理,如对本文有疑问和觉得不正确之处,欢迎各界各人提出,共同研讨。

 

 

(原文发布,作者思想及著作,版权所有,不得抄袭冒用,违者必究!)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