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0年北京高考新方案
本报记者 雷玲
高考新方案三变四不变
三变
一变:考试根据新课改教材命题
解读:为适应新一轮课改需要,新方案在稳定本科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了考试内容改革。明年北京高考将继续自主命题,考试内容原则上限定在《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规定的必修课与部分选修课范围内。除已明确纳入考试范围的部分选修课外,其他选修课不会在高考中出现。必修和选修在高考中所占比例按学时确定。
二变: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录取参考依据
解读:新方案中,会考成绩将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将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供高校录取参考。其中,会考成绩在高职招生中的作用将体现得更充分。
在高职高会统招中,会考成绩将作为录取前提条件。高职新增的高会统招将以“高考统考成绩加会考成绩”为录取依据,高职院校可从8门会考备选科目中选2至3门并提出成绩要求。录取时,高招办在考生会考成绩满足要求的基础上,按语、数、外3科高考成绩投档。
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招录取尤其是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形式,是学生高中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包含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信息,便于高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殊潜质有翔实的了解。
三变:专科(高职)志愿首设专业优先
解读:在明年的高职志愿填报中,专业志愿的重要性将被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往,在统招专科批次志愿填报中,考生可选报4个顺序志愿学校,每校可选报5个专业,体现了学校优先、专业优先的原则。明年,在新增的“高会统招”模式下,考生填报志愿时将由先选学校变为先选专业。
考生在填报“高会统招”志愿时,将以“1个专业+1所学校”为1个志愿单位,同一个专业志愿下,考生可填报5所学校。每名考生可以选报20个志愿。专业优先的志愿设计方式将更好地将考生的个性特长与学校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更利于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向,更好地满足考生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明年北京高考本科招生包括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统一招生、特殊类型招生等形式,高职招生包括高会统招、单考单招和自主招生等形式。
四不变
一不变:考试时间不变
解读:高考时间仍定于6月7日、8日两天。
二不变:科目设置不变
解读:“3+X”的科目设置保持不变。“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
三不变:各科考试时间长度不变
解读:各科考试时间长度与往年一致。语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和外语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
四不变:各科总分不变
解读:各科考试卷面分值也与往年一致:语文满分为150分;数学和外语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满分为300分。4科总分值为750分。
文科综合中,政治、历史、地理3科分值仍各为100分;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3科之间的分值比例略有调整,详细情况将在年底前后公布的考试说明中明确。
北京新高考七大热点关注
热点一:高考成绩将不是录取唯一标准
新高考,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分别以等级形式和统一表格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参考。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将不再是高招录取的唯一标准。
此举是为了让高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平时成绩、个性发展,具体如何使用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由高校自主决定。
据透露,在统招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只是参考,高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而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发挥重要作用。没有综合素质评价的复读生明年将“无缘”自主招生。
新高考还将扩大自主招生范围和招生比例,不仅市属高校有望参加自主招生,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学校也将增加。
没有综合素质评价或会考成绩的在外地借读的本市考生以及往届生也不用着急,本市有关部门正在调研制定“过渡期规则”,充分保护此类考生的利益。
热点二:独创“高+会”促考生突出专业选择
与目前已进入新高考的各省份相比,北京市新高考方案极具“北京特色”,新增加的“高+会”录取方式为本市独创。
“高+会”录取将同时参考语、数、外三门统考科目和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8门会考备选科目。高职院校在录取时选择两至三门会考备选科目并提出等级要求,提前向考生公布,满足会考要求的考生可填报志愿,按照语、数、外三科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录取。没有会考成绩的考生不能参加“高+会”录取。
“高+会”方式志愿填报将由以往的突出“学校”变为突出“专业”。以往报志愿一个学校可报五个专业,目的是进学校。而“高+会”将以“1个专业+1所学校”为1个志愿单位,每名考生可填报20个志愿,突出考生对专业的选择,这意味着如果一个考生想报“计算机专业”,那么这个学生可以选择多个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报考。市高招办主任高福勤说,这一设计将把考生的个性特长与学校的学科优势相结合,不仅满足考生的个性发展,也将推动高职学校的建设。
此外,“高+会”还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考生将高职作为高考目标,那么考生只学语、数、外三门即可,其余科目会考过关即不用再学。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录取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理想尽早规划人生,减少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据介绍,明年新高考,“高+会”将适用于全部在北京招生的高职院校,预计将有40%的高职计划采取“高+会”的方式进行录取。各招生院校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公布各招生专业对会考的等级要求,这样,如果相关科目会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仍可在明年年初进行的会考中通过补考,达到等级要求。
热点三:高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成高校录取重要依据
新方案中,高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分别以等级和统一表格的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在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中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考改革方案,可为高校招生提供重要的学生基础信息,使高校能更全面了解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热点四: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写实”
思想品德好、热爱集体、团结同学……这些以往评语中的“常用语”,将逐渐消失。明年新高考以统一表格提交给高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将突出“写实性”,减少结论式的语言。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是学生高中三年成长过程的全面、真实记录。市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突出写实性,不仅是为了避免综合素质评价雷同,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夸张和虚假。
综合素质评价由过去班主任一人写评语变成班主任评、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突出“写实”,确保全面、公正。不仅如此,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每个学年高中生都会做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录入完毕后将全部锁定,保证评价的可信度。
热点五:考试内容确定,题型不会大改
新课程中必修模块和必选模块为新高考考试内容,各自比例将根据学时确定。除已明确纳入考试范围的选修课程以外,其他选修课程都不会出现在新高考中。
据新高考命题组负责人透露,新高考题型将不会有“大改”,只会出现“具有新意的题型”。据部分参与方案制定的高中教师透露,新高考题目答案将更加开放,比如一道题目设置几问,让考生选择做答,再比如物理等科目加强对考生实验能力、实验设计等内容的考查,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热点六:考生年底前可拿到考试说明
新高考方案自2007年秋季就已开始研制,市教委、考试院调研了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国内外高考改革趋势和特点。“考查能力”、“参考平时成绩”、“扩大自主招生”等国内外高考改革的新特点均被本市高考新方案所吸收。
目前,新高考考试说明正在征求各方意见,预计年底前考生可以拿到手,考生可从中了解到最终确定的理综各科分值比例调整、考试内容各模块比例以及有新意的题型等。
热点七:五种方式上大学
新高考将为考生提供五条通往大学的“通道”。其中本科层次包括统考和自主招生两种方式;高职专科层次包括“高+会”、单考单招和自主招生三种方式。
高职三种录取方式将针对不同考生群体,其中“高+会”主要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自主招生面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毕业生;单考单招将不再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专门招收中职教育毕业生。
专家声音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北京市2010年的高考将以“稳定”为主。考试科目设置不变,仍是“3+综合”,且分数不变,考试时间不变,这些都体现了北京“新高考整体保持稳定,命题上更多体现新课改特色”的特点。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北京市新高考方案的总体思路是坚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按照“引导方向、系统设计、分类定位、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思路,实行综合改革。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高福勤: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形式,是一种写实性评价,而不是鉴定性评价。由于明年是第一年实行,将主要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发挥作用,同时,针对没有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复读生、外地借读的京籍考生将有3年的过渡期。考试院将搜集信息,针对这部分考生出台相应的报考政策。
北京教育考试院科研办主任丁秀涛:强调改革考试制度,是为了让这个指挥棒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为教学作诊断,促进发展的功能,同时发挥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