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明理 用心领悟3


     

读书明理  用心领悟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习方法

 

三、指导学生会看书,明白道理

1、中国古代的读书明理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教育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读书使人明理的基本要求。所谓明理简单说就是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国古代读书主要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这些书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的结晶,所以后人尊称它为儒家经典。这些经典主要围绕着学习入德之门的主题,讲授人生目标追求与品德性格培养,在真实自我的基础上,抓住获得知识途径的根本,以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做人先修身,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这种内涵着读书、明理、导行的逻辑,是一种合情、合理、合规的教学。当然也有人批判顽固不化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祸害:表现为固化宿命化了中华民族,赋予了国家管理永恒不变的极权人治观,破坏了全部中国人逻辑思维创造的能力。这种观点只是侧重于中国政治体制的角度而持批判态度。

2、正确认识感性——理性——灵性的教育

中国人读书明理是根据人生教育四个阶段规律来进行的: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按照以上规律阶段,我们从事大学生教育基本上处于第四个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巩固提高时期,围绕着修养德性,彰显美好的生命,让学生成为行为举止文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专业教师应该从专业角度,针对真理问题的专业理论及规律,讲授诸多名家之所以把真理作为读书追求最高目标的深刻内涵,分析真理是人类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的结论,我们学生正是要从理性再回到感性,进行检验过程中灵性理解,形成个人的智慧。可见感性——理性——灵性的教育,是我们大学生教育的核心与关键。这样,一方面弥补某些学生在养性、养正、养志阶段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养德的基础上,提高理性理解的广度,提升灵性感悟的深度。

3、如何指导学生看书而不是背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宝贵的遗产,爱迪生说: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对于众多先哲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珍惜与继承。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首先要告诉学生那些专业书籍是名著经得起咀嚼鉴赏,那些书籍是一般性读物可以扩大知识面,甚至有些坏书是不可读的。其次,传授给学生各类专业书籍的一般理论原理与规律,各自明确哪些道理。再次,讲授给学生各个知识点、各门课程与专业理论真理之间的内涵关系,纲举目张。最后,为学生剖析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实际运用,使得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判断标准,提高读书的情趣,悟出了读书的真正魅力。

4、指导学生读书明理,最关键的是学以致用

如何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应该清楚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而我们专业教师只是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不仅提倡学生掌握专业实务操作技巧,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实际应用,通过明确专业理论道理而提高专业素质。其次,专业教育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部分。通过专业素质提高与拓展,明白专业工作做人的道理,树立良好的专业素质形象,补充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育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明白做人、做事道理。培养学生有意识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自己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接触圈内人士赞赏与好评,从而增强人生的自信力。

5、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及灵性的关系

培养学生读书明理,还要处理好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感性与理性及灵性的关系。对于读书明理的另外一种表达是追求真理,然而追求真理通常注重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处理,强调从感性到理性,尤其是理性的理解是多数人常说的使人明理、聪慧、视野开阔、思想奔放,这样说没有错,还是忽视了读书使人灵魂得到改造和提升,也就是灵性拓展与开发。读书使人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读书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教导你热爱世界、人类,在灵魂深处拥有一份精神宝藏。实现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人的本性,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博学、审问、慎思,读其文,明其理,升其灵,就是我们培养学生读书明理做人的又一求知境界。

(待续) 



《论语·雍也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