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以求是之名”观后感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的热闹“成果”还真是不少。

  这不,原浙江大学贺海波副教授学术造假的事儿正四处流传。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还专门进行了采访,今天有幸看到了。

  看过之后,最大的观后感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现在大学官员的水平,那真叫个牛呀,任凭你咋问,就是滴水不漏,太极拳的水平真是了得。

  也难怪,没这水平怎么能混到大学校长的职位呢,看来中国的教育真的是烂根了。

  如果不信,自己找视频看一下吧,这里记录了部分对话,有心人也能读得懂的。

  

  记者与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的对话:

  

  记者:这种评选里面,SCI的文章算一个硬指标吗?

  校长:评选是全校范围内,刚才讲门槛条件多少篇SCI,你说的那个,那个是各个学院定的。

  

  记者:因为有一阵子我们看到咱们中国大学的排名,对SCI文章的数量是要占到,甚至是光排这个数量,都给你排一个名次出来。

  校长:我记得那个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在清华大学(工作),清华大学很受刺激,清华大学(被)排第五名,我们学校怎么是第五名,努力一把,一定要把SCI(数量)弄上去,结果就搞了一个千篇工程。

  记者:就是针对这个论文?

  校长:搞了一个千篇工程。

  校长:就是搞了这个东西两年就超过一千篇了,这大概是几年以前的事情了。

  记者:这个方向不有点大跃进似的办学术了吗?

  校长:也不是大跃进,就是往这方向推进。

  

  校长:我们中药药理一块,我们以前没有这个学科,所以这个学科是我们聘请了李院士之后开始从无到有建起来的。

  记者:我们能理解,学校当时设立这个学科,是为了推动这个领域当中的学术发展。

  校长:我想,也不是李院士(想这样),他本身也是越来越忙,然后在这期间,可能学生和博士后增加的速度,相对于现在这样一个老师的规模,稍微快了一点。

  记者:所以说,回头想想这个模式,是不是也有一些急于求成。

  校长:这只能说是一个不幸的情况吧。

  校长:我们是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是不断地以国际一流大学这样的一个标准去要求老师的,

  记者:发生一些学风上的问题比较集中,会不会也跟追求数量有一定的关系?

  校长:这大概也是一个阶段,我觉得好像没法跨越这个阶段,我现在想不出来(有办法)能够完全跨越这个阶段,

  校长:我们本来的意图是让这个学科越长越大,大了以后教授越来越多了,现在是属于成长中遇到这么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