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蜗居》有感而发


近期电视连续剧《蜗居》热播,引起很多白领共鸣,通过城市中各种人对房子的渴望、奋斗而最终百态人生的故事,海萍、海藻不同的生存奋斗理念,给现在为房子奋斗年轻人很大启发。我看《蜗居》时常走神,脑海中不断浮现自己奋斗的经历,当然以我现在的年龄和平凡的生存状态,在别人眼里可能平平常常,但是对于我和周围的朋友来说,中国改革开放,沉睡的巨龙复苏的年代,也成就了我们曾经拥有的、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

 

我最早的‘蜗居’是老公的办公室,因为是文艺团体,练功房、练琴房、会议室、办公室都被单身男女占据,然后变成结婚新房,虽然办公室的‘蜗居’谈不上如何华丽,但是过的很快乐,躲避领导用电炉子做饭的经历是六、七十年代人热门话题,最大的抱负就是如何和领导‘打架’要到自己的房子。在这个二十几平米的‘蜗居’中,年轻的文艺工作者谈天说地,抒发自己年轻生涩的感情,理想是瞬息变幻的,那个年代正是文体工作者的留学大潮年代,大家一起学英语考托福,送走一个个拿到签证的朋友,好像自己是插队没有回京的最后一个人,每天脑子里只想着出国,后来又一股风的走穴(演出),谁都敢走穴,我曾经参加过时装表演走穴,现在跟女儿说以前的经历,女儿看着我略显富态的体型咂舌。

 

 

第二个‘蜗居’是在结婚后的第二年,告别筒子楼正式成为二居室的房主,计划经济的年代,房子是单位分的,什么级别住什么样的房子,28岁的老公被破格评为文艺二级(副教授),这个蜗居50多平米,当年装修的非常时尚,因为前一家住户‘漆’了绿墙围子,没有办法,只能翻新绿色,而我的新婚家俱是当年最时尚的偏红色的罗马尼亚家具,一个留学出去的朋友帮助在国外订购,漂洋过海运来的,红配绿颜色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早在90年代初,在国家控制传媒途径的年代,老公因为在文艺单位工作的原因,在我家楼顶上赫然的摆放了一个‘卫星大锅’,一个直径1.5米的卫星接收天线,有点类似大铁锅,有了新房,又有能看到各种禁播的电视节目,俺家一度成为文艺青年聚集点,别小看这个据点,原先歌王天后级的王菲住在我楼上,《渴望》女主角刘惠芳的演员张凯丽也是俺家邻居,那时候的影迷含蓄,不像现在大张旗鼓的表现,而是在楼下的阴暗角落站着,默默注视影星的家,有时我半夜回家还经常被当作影星要求签名,那个年代辞职是一个疯狂的举动,就在那年我辞职了,成了国家第一代期货的出市代表(红马甲),成千上万的真金白银瞬间通过我的操作流向资本市场,大行情来临时,我成了国企捞金能手。

 

第三个‘蜗居’是在女儿出生后,一个标准的老三居,赶上单位福利分房最后一波,因为我原来是教师身份(至今还保留教师证),老公工龄又超长(十二岁就吃皇粮),三环之内,七十多平米的住房只花了2万元人民币,按照现在每平米25000人民币核算,真是太幸福了,女儿的出生给了初为人父母极大的责任感,那个年代‘创业’是最迫切的欲望,可是干什么呢?老公是单位搞技术出身,我一个教书先生和证券从业人员,没有经验,没有资本,只有年轻胆大的心,走实业办厂,变卖家产,几个工人,几间破厂房,最早的创业基地是一个粮管所的馒头房,哈哈,现在打死我都不敢这么干,一边是饥寒交迫,一边是烙饼馒头飘香,最大的愿望是有钱了,随便吃大馒头。虽然最后草草收场,但是,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那个年代,有路子就有票子。

 

第四个‘蜗居’有点类似《蜗居》电视剧的场景,北京北四环的望京像个大工地,当时很多人都没有买房意识,而我做了几年证券后,意识到房子才是最真实的产业,类似《蜗居》小康意识‘一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余钱就置地的想法强烈,最早出手买了一个复式,房价每平米才4300人民币,现在那里的房子已经抄到每平米19000人民币,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贷款置业,压力真的非常大,每天一睁眼就是债,挣钱随着每月还贷压力更加强烈,老公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包装过一些小明星,走南闯北的走穴,忽悠,每个人都在忽悠,我还曾经忽悠成一场演唱会,作为制片人,曾经组织费翔和宋祖英去了一个南方城市走穴,由于有了第一家企业经验,第二家企业投入不大,当然也没有多大利益,最后还是转型收场。

 

第五个‘蜗居’就是现在的家,有了前几边买房经验,也不打算以后来回折腾,所以选择的定位是‘大’‘服务好’‘精装’,有了第5个家,展望的是更全新的生活,老公把现在的传媒公司做的红红火火,招商引资一项不拉,每天依然很忙、很充实,但是感觉我自己缺点什么,和几个女友聊天,大家一致认为安于现状,少了年轻的张狂,多了许多遇事而安的油滑,最近总在单位听到一句话‘谁说大象不会跳舞’,是形容企业规模大了以后的办事缓慢,要摆脱僵局,就像要让大象跳舞一样,动起来才能有生机,对于每个个体,尤其我这种遇事而安想法的人,自己就是大象,应该重新找回最早创业的感觉。一起让大象跳舞。

 

买房是每个城市人的愿望,也是生存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