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值中国网》的书评栏目里,我对时寒冰大哥的《中国怎么办》写书评时,用的标题是“有其人,必有其书!”。对于时大哥的尊重是情真意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
今天读了时大哥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对时大哥的为人更加敬仰,相比之下,我就显得渺小了许多,尤其看到时大哥去资助那么多贫困学生时。
我,今年三十三岁,而时大哥在《与弟弟信》文中落款是1995年11月1日,而且已经可以“领工资”了,而那时的我还在读高三,在96年9月,以理科680分的成绩考入河南财经学院国际经济本科专业。96年,全国第一次实施高校并轨制度,在我看来并轨就是多收学费,全国的很多重点大学也都并轨了,包括当时河南省的两所好大学---河南财经学院、郑州大学。那时,填报志愿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指导,自己鬼使神差的第一志愿报了河南财经学院,结果入学时直接获得了班里的奖学金。其实,当时理科成绩680分,完全可以上一个国家重点大学。
扯远了,看来,喊时大哥是没有错的,我的年纪估计和时大哥的弟弟寒玉相近。其实,在村里上小学时,我曾经受到很多次别人的欺负,那时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个哥哥为自己撑腰。真诚的喊你一声:哥!
读哥的这篇《我的父亲、母亲》,没有读完,我的眼泪已经禁不住的流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带有愧疚的爱,其实,很多在外打拼的男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内心的感受吧。共鸣无处不在,眼泪不停的流!
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家乡,和时大哥的父母及家乡是类似的,也是典型的。我父亲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母亲也是任劳任怨,他们共同支撑着这个家。让我读完了我的并轨(收费)大学生涯,那时,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秋季的水稻,那时爷爷还健在,共7口人,约8亩有效耕地,一年的收入也就4000元左右,我一年的学费是2000元,然后就是生活费,父母在家的拮据可想而知。那时学校有无息贷款,每年可以贷600元,大学四年,我共计贷款1800元,外加第四年的学费2000元。毕业时,因欠费3800元而没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当时很多正规的单位在招聘学生时也要求押毕业证,只好让一好友做了一个假毕业证,也就是平时大家所熟悉的办假证。我对办假证的很感激!因为,没有他们,我无法找到工作。
上学期间,打工更是家常便饭,为红桃K到居民楼发过传单、给郑州太古可乐当过搬用工等等。不仅挣钱补贴了生活费,而且还得到了社会锻炼,在同龄人中,我显得很成熟。所以对于在毕业时找工作,我一点也不恐惧,不是因为像其他同学那样家里已经给安排好了,而是出于对自己的自信。河南财经学院虽说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我们班还是有人一毕业就直接到人民银行某省支行上班了。我从来也没有羡慕过他们,因为当时,学校给安排的实习单位我都没有去,为什么,因为我认为那种实习没有意义。实习单位都很好,如河南省外汇管理局等,去这种单位实习,无非就是看看报纸,打扫打扫卫生。一来明白自己不可能去这样的单位上班,也不需要办公室的政治智慧和经验,二来还是企业的工作有挑战性,只要干得好,收入也水涨船高。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医药代表,我很卖力,一次在办事处打扫卫生时,我用钢丝球把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客厅地板砖缝隙都搞的干干净净,我的经理表扬了我,我很高兴。
第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1600多元,基本工资是1000元,还有一些补助。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领工资,当时的感觉一定好极了。也就是那一年的冬天,我的爷爷去世了,我回到家时,爷爷已经静静躺在临时的棺材里了,当时我哭着要去抱爷爷,但被邻居(一堂爷)拉住了,说是已经穿过“孝衣”,不能动了。我用我挣的钱,去我家附近不远的地方为爷爷买了一口普通的棺材,想比,当时,家里已经没有任何钱了。
回到工作岗位,我更加疯狂的工作,自己的收入也不断提高。那一年我给父母买的东西最多,主要在汉阳的家乐福等其他超市。给奶奶买鞋子、帽子;给母亲买衣服(套装),虽说不贵,但也是母亲穿过最贵的、最好的;(眼泪止不住又流了!)给父亲定做了一个军用棉皮鞋,父亲至今都是每年春节才舍得穿;给大妹、小妹买衣服、书本、复读机,希望她们能好好读书,可惜他们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都让他们在郑州上了职业中专,现在,都已毕业并走向工作岗位了。
可亲可敬的父母双亲,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收入,却供给了我们姊妹三个都读完了自己的学业,当然,大妹和小妹读书时,大部分费用都是我出的,这也是做哥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可亲可敬的父母双亲,已经不再年轻。也就是今年的9月份,突然接到电话,说我父亲病了,在乡里住院了,我二话没说,下午直接开车和小妹回老家了。到家当晚,我直接去医院了,第二天转至我们县第二人民医院(我表妹在那里上班),做完CT等一系列检查后,交押金办理住院手续。由于单位还有事,我回到了郑州,小妹刚上班,只好辞职在家照顾父亲。住院期间,母亲一直陪在父亲身边,直到出院,而作为儿子的我,只能利用周末再度回老家濮阳看望父亲。期间,大妹也回去了一次。经过及时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大幅好转,在达到出院条件后,经医生同意,回家静养治疗。父亲的病是脑梗塞,第一次回家见到时,父亲的右面颊、右胳膊、右腿都有偏瘫的征兆,说话不清楚,独自走不成路。现在,基本上已经完全康复,自己可以独自走路和生活起居。国庆节回老家时,我在郑州给父亲买了一个疗程的药(三个月),基本上可以吃到春节了。
在住院期间,父亲的情绪有些低落,恐怕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父亲今年才58岁,属龙,一下子接受不了自己的身体不行了这一事实,心情不好,影响食欲,人明显的瘦了很多。在陪护父亲时,我试图给他讲很多小时候的美好回忆,以让他高兴,比如小时候,一起和父亲去几十公里以外产玉米的乡村,用我们带的大米换取他们的玉米,父亲骑一辆自行车,我骑一辆自行车。印象中,有两三次,而干粮是出发时带的,偶尔赶上一个集市,能喝一碗面条就是我之所以要去的梦想,而父亲是不舍得喝的。陪父亲散步时,我说:“这里的条件比乡里好,医生的水平也高。”父亲却说:“你不会来,你娘不会让我住这个医院。”当时,我的心有点颤!不是,母亲不心痛父亲,而是怕花钱。在乡下,钱有时比命重要!
可亲可敬的父母双亲,一生勤俭节约。随着我的上班,以及大妹、小妹也都有了工作,虽说是打工,最起码不再需要家里给我们寄钱了。手头也有些宽余,但他们一直还是非常的节省,比如,我老家现在每月的电费也就几元钱,几乎不舍的用大一点、明一点的灯泡。有一年,我和爱人、小女儿一年回家过年,在爱人的一再提议下,我购买了一个2000瓦的电炉,几乎24小时开着。春节后,村里的电工收电费时,犯傻了,对父亲说,你们家怎么突然用这么多电,是不是搞错了,起初父亲没说家里用电炉了,电工查了半天,没错了啊。最后父亲说,俺家孙女来时,用了几天电炉。电工打趣的说到,这几天的电费够你们用三年的了。
可亲可敬的父母双亲,要保重身体。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一个相对有势力的人,我奶奶那时对我说,小啊,咱不能和人家比,人家一个指头都比咱的腰粗。我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现在混的也算差不多吧,在郑州有房有车,房子不大两房两厅90多平方,轿车是中国吉利自由舰,银行没有一分钱贷款。(11月15日《对话》节目中,格力电器的董明珠先生很自豪的说,格力在银行没有一分钱贷款。)国庆节,拉着父亲去我姑奶家串亲戚,这是父亲第一“用”我的车,其实车子已经买了近三个年头了。每次回家,不管是寒冬的春节还是酷热的夏天,父亲总是执意要睡在车里以达到看车的目的。去姑奶家的路上,我说:“大(每个地方对父亲的称谓不同),你和俺娘应该好好的养好身体,明年咱家的耕地就不要种那么多了,再过两年,大妮、二妮也要成家了,到时,你和俺娘也该享享福了。”父亲却说:“不种地,我们死的更快,我还能等到吗?”
坚决做到以下两点:
1、 定期给家里打电话,因为父母需要你的问候。如果有事,那就提前给家里打电话说一声,要不父母会为你担心的!
2、 拿出给下一代爱的一半去爱父母吧,因为小时候,他们也如我们现在般痛爱自己的子女。而如今他们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