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自由谈”是不是必须成为“追新族”?


王思彤 原创 | 2008-11-26 8:47 | 投票 | 阅读:136
 
关键字: 时评 南周 

  呵呵,这几天有些发飙,好象有说不完的话。
  
  这个话题是看了本期南周写作版一篇关于时评的文章后想起来的,即:“自由谈”是不是必须成为“追新族”?
  
  “追新族”一词是我的发明,指追逐新闻的人。现在好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有时评专栏,专门发表时评文章。可恨的是,这样一种潮流使得许多专业的或业余的写手不知不觉地成了“追新族”。每有新闻出来,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放马开写开评,图个快字和鲜字。时评嘛,当然要讲究个快和鲜,但也正因了这快和鲜,导致了评论文章的粗制滥造。时评文章质量下降不说,还经常做出哑吧吃黄连的事来,做出象中国足球一样场上一窝蜂的事来。
  
  哑吧吃黄连是什么事呢?因为图快,没有时间认真研究新闻背景,导致惟新闻马首是瞻,结果新闻出错,搞得自己也没面子。比如纸包子事件一出,立马有无数的人写时评,抨击食品业的无良。后来发现是个假新闻,根本没有纸包子这回事儿。那些已然炮制了时评甚至说得天花乱坠煞有介事的人难免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
  
  一窝蜂是什么事呢?因为自己的生活面太窄,只能象苍蝇一样紧盯各种媒体上的新闻。那些新闻在时评人的眼里其实就象一堆腐肉,只要闻到味道就会嗡地一声飞将过去,事毕或遇袭扰即嗡地一声作鸟兽散。其直接的恶果便是,各种媒体在同一时间发表的时评几乎千篇一律,有时连标题都没什么两样,因为它们都是从同一堆腐肉上增殖出来的,味道岂能不同?我在价值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开了三个博客,经常看到不同作者根据同一新闻写出的大同小异的评论文章,非常倒胃口。
  
  于是便想,南周的“自由谈”至少从名称看与所谓的时评是不搭的,能不能再进一步,坚决地竖起“远离时评”的大旗,不给“追新族”以舞台,多一些亲身经历,多一些自主研究,一句话,多一些独家内容,说不定,反而会更加受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