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挣了多少时间


  有时,你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于是你觉得血脉贲张、毛发直竖,你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暗藏杀机——因为你的答案会暴露你的工作能力、人际关系、智力水平,以至人生价值。
  诚然,我们需要金钱。因为人生在世,不可能餐风饮露,高蹈于云端。离开衣食住行,离开物质基础的精神贵族是无法生存的。
  “时间就是金钱”曾被奉为圭臬。但现在再次回味这句话时,却发现其言外之意:应该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时间来挣钱。从这句话推论:任何从容淡定的生活都是可耻的、荒唐的、甚至是犯罪的。
  米兰·昆德拉曾问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了?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了?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是的,田园的宁静已被车床的嘈杂取代:工厂矗立于农田;KTV取代了山歌;水龙头是二十世纪的溪流;袋装饲料取代了放牧的草原……
  成千上万的人争先恐后地放弃了闲适的生活,却不得不在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面前怨天尤人。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钱又是物质的保证。然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人们富裕到什么程度才会满足,才会快乐?有太多的人只知道花时间挣钱,却不知道花钱挣时间。
  这是不是本末倒置?
  享乐主义的宗师伊璧鸠鲁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经常有意忍饥挨饿,旨在发现究竟饥饿到什么程度(物质匮乏、穷到什么程度)便得不到快乐,以及是否值得费很大力气去补偿由此失去的快乐。
  最后,他不无遗憾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世人只能享受平凡的快乐,例如,喝一口清水、看一眼天空、抚摩一下。
  对比两千多年前智者的清醒,我们是不是有点疯狂、有点欲罢不能?社会的绳索已经太牢固地把人们捆绑在物质的车轮上。
  人们常常说挣钱,是因为你本来没钱。但我们本来也没有时间呀,你看一下我们的生活,事业、应酬、家务、信息轰炸,还有哪一点时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又有哪一段时间能轻易留给自己?所以要“挣”。我们一生中不能挣到足够多的钱,但却可以挣到足够多的时间。
  现在,如果你还是遇到那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你不妨反问一句:“你挣了多少时间?”(非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