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一期的《南方周末》值得保存。价值不亚于2003年3月5日朱鎔基特刊一期。
我今天在东莞出差,采访将第一家回台IPO的台企。傍晚的时候收到成都一位朋友的短信。问我这期《南方周末》几个天窗开得深刻,“在这里,读懂中国”一语双关。
尽管是大佬点名跟我们玩,但婆家完全不必如此不自信。本来一件平常事,非咋呼着严密管控,结果适得其反,就像往大火里浇水。
如果说6年前的事件是家事的话,今天则是天下事。
我在《南方周末》做财经人物报道,对时政甚少关心。不过看到一些同事经常性的沮丧和压抑,我也倍感不是滋味。我们从不索要更多,却在不断失去已经获得的。
这期我写的关于晋江的报道,也没有刊出。放在下周了。写给评论版的一个豆腐块,署名是东方愚,末尾称“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害得有两个朋友问我是不是辞职了。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9106
台湾年轻人不思进取?
东方愚
“创业”是当下挂在大陆年轻人嘴边的一个高频词汇,你在大学食堂吃饭,甚至常听到有学生为“商业模式”而争论个面红耳赤。一些大学,譬如中山大学等,也迎合这一潮流,纷纷成立了“创业学院”……
11月上旬在台湾出差,遇到当地的年轻人,或是企业界朋友时,我总会问上一句:你们这边的年轻人热衷创业吗?他们的反应都是有些茫然,似乎我的问题不合时宜。我接着说,大陆媒体常报道称台湾年轻人更为崇尚“爱拼才会赢”,似乎一样热衷创业!
“那他们是‘被热衷’的。” 一位台湾朋友笑着,套用大陆“被就业”“被自杀”的流行词汇回答我。
第二天,我遇到台湾《30》杂志的执行长成章瑜,同样聊起这个话题。她亦哈哈大笑,并拿出来一本他们杂志最近做的一组调查数据给我看——
23.8%的台湾30岁左右的年轻人理想是当个性小店店长,而43%的大陆年轻人想成为大企业家;34.6%台湾年轻人认为赚钱虽重要但不是唯一价值,而20%大陆年轻人希望自己未来年薪可超千万;40.7%台湾年轻人视第二专长为实现理想最佳方法,而42.6%大陆年轻人认为人脉是职场第一竞争力……
我豁然开朗。台湾年轻人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更喜欢设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中短期目标,哪怕是遭遇经济危机或其它。而大陆年轻人,往往是“志存高远”,可有时总给人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
有朋友会反驳我说,追求年薪千万并不丢人。那是当然。其实《30》杂志这一调查的隐喻,也不能全怨得年轻人自己——谁让大家伙儿的安全感总像吊在半空中的蜡烛呢。
殊途同归的另一案例是,在台湾真切感受到两岸对龙应台作品变迁的不同看法。在大陆,好些人觉得写她从《野火集》到写《亲爱的安德烈》,越写越“小”,甚至有些“婆婆妈妈”了。而在台湾,读者认为从写政论文章到写生命本体的思考文章,才是由小变大的体现。
当然也有很多人为台湾年轻人捏把汗。11月期《天下》杂志的一项调查称:“‘迷航人生’与‘男性弱化’,是台湾亟需重视的两大现象。”
(发表时有删节,http://www.infzm.com/content/3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