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涅槃:按“生活方式市场”细分市场
——读贾新光《新通用模式的启示》
文/管益忻
昨天的《中国企业报》刊载
100年前,杜兰特在通用汽车创立了16个月收购22家公司的辉煌。这使通用一跃成为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大企业。凭借在成本和生产速度上的绝对优势,通用很快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利润最高的汽车制造企业。然而,以“管理就是命令与控制”为基础概念的通用公司很快就陷入混乱,几近破产。
斯隆上任之后,实行“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成为事业部制管理的最核心原则。在全面整顿的基础上,通用减少了车型系列,进行了产品分工。形成了新的系列。因而,当福特公司告诉顾客只能提供T型车,而且只有一种颜色——黑色的时候,通用公司却可以提供各种档次、各种式样的汽车,使用户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从普通的职员到富豪,都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车型。然而到了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期——管注),事业部理论却失去了往日的魔力。市场的结构已经转变为一系列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按生活方式划分的市场。
在传统市场经济中的所谓市场细分下,一个车型可以有很长的市场寿命。而生活方式市场是一个琢磨不定、模糊而极具变动性的质的概念,其消费选择取决于价值观、期望、自我实现等。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斯隆的市场理论是建立在每个家庭一辆汽车的基础上的,而今天的美国家庭通常有两辆汽车,在选择第二辆汽车时没有什么典型规律可言。”所谓的没有典型规律,就是选择的随意性。通用公司并非不知道这样的变化,但是无法接受这样的变化。
……
通用破产,不仅仅是资产重组,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这说明改革是多么不容易。其他的大公司能否不通过破产这一激烈的方式来一个自我革命呢?
传统的“营销”离开顾客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是基于“非生活方式”细分的市场运营模式,而“营消”则是基于“生活方式”细分的市场运作模式,即基于特定生活方式商业模式。而以前是“非生活方式”的市场及市场细分,而今日则是“生活方式”市场及其细分。斯隆在 1924 年的股东年度报告中阐述了他那著名的“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的市场细分战略。斯隆根据价格范围对美国汽车市场进行了细分。每个通用汽车品牌的产品都针对一个细分市场:雪佛兰针对低端市场,凯迪拉克则瞄准高端市场。由于竞争对手福特汽车公司坚持在单一市场中提供单一车型(低端的 T 型车),通用汽车很快超过福特成为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冠军。这便是通用汽车在“营消”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市场细分,并由此获得巨大利润收益,使之成为汽车帝国中的No.1。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斯隆的市场理论是建立在每个家庭一辆汽车的基础上的,而今天的美国家庭通常有两辆汽车,在选择第二辆汽车时没有什么典型规律可言。”所谓的没有典型规律,就是选择的随意性。这种选择上的随意性,对通用的“营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其实实在在与客户的消费生活融入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产品与用户需求的更大程度上的无缝对接。
而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到买二辆(或更多辆)汽车时,就按价值观、期望、自我实现等等因素对市场进行细分。而这绝非企业在自己的内部能够找到解决方法的——或者说,它必须是在完全“新型的市场”上找答案——必须深入到顾客生活方式内部才能找到最终答案。这也让人想起作为手表大佬的斯沃琪之二臂戴24块手表而各有其事由、故事、纪念意义的案例来。
由此亦可看出,一个消费者选择第二辆车的“典型意义”显然是在使用价值实现之际体现出的自我价值诉求,这也表明,产品的购买是消费者价值诉求与公司提供的产品之间的融合;也是消费者价值体验的一种形式;也是顾客的文化(价值)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主导性充分发挥的一种形式。对这种更深层次上的、基于“营消”的市场细分的把握程度,将决定企业运营的能否成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注:本文参考《中国企业报》“新通用模式的启示”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