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地位如今已大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情形,商业的法则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连学术界也不例外。于是,一些专门迎合商业潮流的图书便大量出现。有一些是迎合普通人发财梦想的,搞一些成功商人的案例,犹太人经商的秘诀之类,把普通人挑逗得跃跃欲试。另有一些是迎合已经发了财的成功人士,目的是让他们显得有点文化,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发财楼。例如高价管理学培训、EMBA、高价国学班等等。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似乎也捕捉到了这个时代风气。
许倬云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在台湾大学拿了硕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拿了博士,在世界各地很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包括中国大陆的几所大学。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许倬云教授,如果告诉你,许倬云先生是那个偶像明星王力宏的舅公,可能会有点感觉。再说一点许先生的闲言碎语。很多年前,李敖在台大历史系读硕士的时候,许倬云教授是系主任,因为李敖批评他,李敖说的“棒杀”指的就是许倬云先生,许先生便当面斥责李敖,从此两人几十年不来往。
许倬云先生的著作文章很多,很多我都没机会拜读。但是,近几年许倬云先生有两本书在大陆比较时髦,一本叫《从历史看管理》,还有一本是《从历史看组织》,我抽空拜读了。感觉上,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为了提高商人的文化素质,有把历史庸俗化的倾向。从这两本书的形成看,有些是许先生针对高级工商管理人士的演讲,性质上多少类似高价国学班,因而历史在这里就变成了为商业服务的工具。这种与时俱进不能一概否定,但是,它究竟有多少真知灼见,值得怀疑。
许倬云先生的书,把中国古代政府比拟为现代公司企业,皇帝好比是董事长,宰相好比是总经理。因此,中国的历史就简化为公司化管理的历史。有时候是董事长独揽大权,自己亲自兼任总经理,例如秦始皇;有时候是董事长、CEO职权清晰,例如汉朝的大部分时间;有时候是CEO篡权,例如王莽;有时候是公司破产,例如改朝换代;有时候是总经理太多,相互牵制,董事长权力很大,例如清朝等。那么,公司的客户呢?就是全国的老百姓,因此,政府与百姓的关系,变成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国家开疆拓土就是公司开发新市场等。
以前经常看到“麻辣三国”之类解说古代历史的另类方式,一些时髦的说法也掠过耳边,例如诸葛亮同学、梁山泊黑社会等。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发现,原来这种风气的潮流中,也有大历史学家的身影。我不知道是谁影响了谁,但是,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我认为,历史还可以这样写:刘邦组建了一个“汉记”新公司,自任董事长,萧何这个CEO干得还不错。这倒确实让人们对于历史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方式。这种方式粗听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比方说,公司管理层的选拔,是采取家族制的方式,只用亲戚朋友,像蒋介石一样形成四大家族?还是采用开放式的方式,不拘一格地选拔各级管理人才?许先生还对比说,科举制度好比公司向社会招聘人才,学校制度好比公司内部自己培养人才。这类表述方式虽然比较牵强,现代企业的管理层人士大概也能够听懂。比喻是否恰当是否合理,则是另一回事,听课的高级管理人士也未必会关心和探讨。
比方说,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是否就算让市场规律自己发挥最大的作用?汉武帝集权及其之后的衰落,是否就算计划经济短暂的巨大成就?如果像许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客户,那么,所谓“愚民政策”是否就算欺骗消费者的长期手段?如此说来,现代企业家哪个不希望大搞“愚民”教育,培养忠实的消费者?如果现代企业不搞愚民化的消费者培养,难道眼睁睁地看着消费者投入其他公司的怀抱?按照许先生的框架性结构,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忠诚度的改变,就等于国民对政府忠诚度的改变。在市场行为中,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选择权无可厚非,但是,在政府和国家之间,国民真的可以这样“自由”选择政府吗?
把政府比拟为现代公司,虽然看上去有不少新颖之处,但是,从本质上说,这种类比是不合适的,因此,工商管理人士如果想从这种类比中得出历史经验来指导企业管理,恐怕也未必能有真的收获。比方说,现代企业的董事长之所以地位比较稳固,是因为公司之外的国家法律保护了私有财产的权利。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政府也只能是私有化的?国民选举国家元首是否等于消费者选举董事长?听起来总是有点奇怪吧,而且好像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再比如说,在市场活动中,一条街上麦当劳和肯德基比邻而居很正常,两个公司争夺同一个市场的消费者。但是,有没有可能两个政府同时管理同一个国家?“天无二日”难道可以变成“天有多日”?于是,再出一个“后羿射日”,让神话故事也有了企业化的解释?
按照许先生把历史庸俗化的解读,历史上政府与国民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彻底垄断、没有竞争的市场。学习了许先生高论的工商管理人士,是否都会将追求彻底的市场垄断当成自己的目标?而且,对于现实中的企业来说,董事长的权利是受到法律保障的,CEO很难篡权。但是,公司化的政府中,皇帝的权利是没有更高权威保障的,皇帝时时要担心CEO篡权,甚至还要担心消费者篡权。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这种董事长的管理方式,与现实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那么,皇帝董事长的管理方式,对于现实企业真的能融会贯通吗?再进一步说,现实公司董事长的权利由于有企业之外的更高的法律保障,公司不用组建武装力量。而对于一个政府来说,皇帝的权利以及国家的权益,一定需要军队来保护。由此,许先生的类比似乎就变成: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比方说当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或者一批穿黑西装、戴墨镜的打手、保镖,如此一来,许先生的大学问岂不变成要求现代企业都黑社会化?
许倬云先生的学问成就,自然会有其他人作评价,但是,许先生为了迎合商业社会,将自己的大学问庸俗化,试图讨好商业社会,试图向商业精英展现文化的魅力,实际上漏洞百出。我并不是说大学问家不需要影响商业社会,但是,如果影响只是一味迎合,那就会降低了学术的水平,降低了学者的价值,让学术染上浓浓的钱味。学术也就不成其为学术,而变成以学术为幌子的包装,目的只是在商业社会中招蜂引蝶,招引一些有钱人上门消费而已。事实上,类似许倬云先生在这两本书中的学术庸俗化,在当今世界正越来越多,这也可能是真正的学术生存困难的原因。这也可能是商业社会瓦解真正学术精神的一个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