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何能实现“居者有其屋”


  刘少才

      城市国家新加坡,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狭小的生存空间,一度使居民住房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紧迫问题。但经过数十年努力,新加坡如今已成为全球住房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

    作为海员,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曾多次到访过新加坡,目睹了那里居住环境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一座座简易棚式民居逐步被高楼林立、设施完备的现代化住宅社区所取代。这种变化,折射出一条独特的房地产发展道路的成功,“组屋(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计划”的推广,让新加坡国民房屋拥有率几乎达到100%,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有一个建屋发展局,主要负责规划与发展新镇、翻修及重新发展旧宅区以满足人民住房的需要。建屋发展局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组屋计划”,让低收入者能住上廉价房。为此,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实现了建屋发展的七个五年计划,建成住宅近百万套。我们在新加坡居民区见到的民居,大多都是组屋,周边环境建设得如同花园一般。

    组屋由政府计划供应,夫妻中只要有一人是新加坡公民即可购买。所有权属购买者,有99年的使用权。为了防止有人在组屋购置中套利,政府对购买组屋控制很严:有房居民不能购买;无房居民只可购买一套;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等。组屋分大、中、小三种户型。超过110平方米的算大户型;90到110平方米的算中等户型;小于90平方米的算小户型。现在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组屋,价格在30万新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48万元)。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加坡在组屋的建设与推广上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大部分居民都可以通过一次性自购、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支持等方式最终获得产权,经济困难的家庭能得到基本居住权。连原来住在周边小岛上的马来族渔民也住进了政府盖的组屋。组屋的建设,不但改变了新加坡城市的容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组屋社区旁建有多种配套设施,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社区内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住房民意调查中,93%的居民对国家组屋政策深表满意。

    新加坡的“组屋计划”值得借鉴之处在于:一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组屋开发建设中土地、资金的强有力保障;二是合理公平的配售政策,使组屋服务对象的天平始终倾向于最需要住房的百姓一边。配售组屋通常依据家庭收入水平,优先保证最困难居民的居住。上世纪70年代规定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方可申请购买,80年代放宽到2500新元,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目前已放宽至8000新元;三是出台法律严格限制炒卖组屋,让公平公正、为百姓谋福祉的原则得以实现。

    小小组屋,给居住者打造出温馨的家园,无形中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安定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