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法纪行(三)


——逛街景,论表达,谈个性

在法国的街头,每所房子似乎都不相同,每个标识都有自己的个性。去任何一个机构,均摆放着色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宣传册。每个册子的设计、构图都让人赏心悦目,相信我看不懂的法语文案也一定酷味十足。

看着这些缤纷的画册,我不由得想起了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教授所推崇的大学教育目的。估计各位猜不到,我自己做梦也想不到排在第一位目的竟然是:学会表达。这也太简单而没有意义了吧?

我们的教育方针非常的不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问题在于如何衡量“德、智、体”这个目的?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是通过政治课考试、文化课考试、体育课考试来完成这个任务,学校与学生均走入了无奈的怪圈。

学会表达,这个简简单单的教育目的,让我们的教育回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常识,回到了孩童的呀呀学语,回到了热恋情人间的窃窃私语,回到了亲人离去的泪水与仪式。街头上,人们的着装、行人的交流、橱窗的布置、建筑的造型、路面的材质、琳琅满目的标识与广告,不都是在表达吗?而且这些表达往往都超越了生存困难阶段人们所习以为常的“实用”。教育的本身就是人们满足基本生存之后的需要,茹毛饮血的年代,恐怕没有教育的必要。

尤其是漫步在法国的街头,充满个性与艺术的表达,让人流连忘返,沉浸于文明的熏蒸。

这样个性而艺术的表达当然有着教育的背景。他们的教育始终强调同学们尽可能的表现自己:发言、讨论、演讲、写作、做招贴、办展览、出版作品等等,给予他们个性发展的机会。

个性的表达离不开自由、独立地思考,所以博克教授所谈教育目的第二位是:学会思考。

表达以思考为支撑,因此“学会表达”的本身就是“思考训练”与“思考验证”的过程。一个优异的表达,既是个性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即思考方法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元、价值缤纷、利益相异,但人们却能彼此尊重、良性互动、和谐相处。 

 

大自然用灿烂的美景表达自己,但它需要清澈的眼睛,可我的眼睛却有些花了,只能用繁琐的思考去打扰你们,欣赏有趣的人、物和景吧,不必在意我乏味的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