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些大科学家邻居们(图)


                    夏日,邻居们最爱逛紫竹院,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已经去用友软件园上班啦,不做媒体记者,没有新闻源,博客也不怎么更新了。新浪的牟美女跟我讲:“毛姐的博客很久不更新,就会成为‘死’博客哦。”我当然不愿意毛江华的博客成为“死”博客。

    下班一回家就整理电脑,看看有没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趣事儿。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和我那些有趣的科学家邻居们的合影,他们大名鼎鼎,却着实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今年夏天,拍荷花的我们碰上了拍荷花的王希季,他是我父辈的偶像。

    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知道王希季,因为他是我父亲所崇拜的偶像之一。 没想到二十年后,我居然和这位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成为了邻居。

    要想见到王希季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起得早——凌晨5、6点钟,总是有一位精神矍铄的个头不高的老人在我们大院里打太极拳,十有八、九就是88岁的大科学家王希季。

    极强的意志力也体现在王老的锻炼风格上,据说,几十年来,打太极拳几乎从不间断。刮风下雨时,就在家里打。王老的夫人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每天傍晚时分,老俩口肩并肩地去紫竹院散步。当秋日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时,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最美不过夕阳红。

 

                     88岁的大科学家在很专注地拍摄。

    想想王希季的赤子之心,着实令人感动:1949年10月1日,在美国攻读博士的王希季在当天的报纸上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做出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终止学业,回国报效

    看看王希季对祖国的贡献,实在是太了不得啦:37岁时,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二十几岁的人,开始研制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1970年,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1975年,负责的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首射取得成功……

 

               2年前,我和孙定总编去拜访叶培建院士,他给我们演示演讲的PPT。

    叶培建院士被大众广泛认识,是因为举世闻名的“嫦娥一号”卫星,作为“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叶培建被一些媒体称为“嫦娥之父”。

    但是,叶培建在我国航天内部却早已鼎鼎有名。除了“嫦娥一号”“资源二号”这些知名卫星外,还有众多重要却鲜为人知的星号。叶培建是航天领域中从未失过手的“常胜将军”,所以60多岁的他拥有一群70后、80后的技术粉丝。

   叶培建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记得2007年底《计算机世界》邀请他做IT两会演讲嘉宾,我和总编孙定去拜访他时,他已经做好了PPT。孙定总编看到他的PPT题为《IT技术在嫦娥一号中的应用》,连声说:“太好了!非常切题!!” 叶培建一边低头演示下一张,一边头也不回地说:“你还没看完,怎么就知道非常切题!”其作风严谨实诚得让人有点瞠目结舌。

    传说,60多岁的他,在做“嫦娥一号”时,几年里几乎没休过节假日,有次,为了排除了卫星电测中发现的一个小小故障,他连续两夜只休息3个多小时

   叶培建第二个的特点是随和、单纯。他经常去院子里的小菜店买菜,卖菜的大哥和大姐知道他是位科学家,有的时候会和他开点小玩笑、逗趣儿,说叶院士对菜的要求有的时候会和卫星一样高。

 

     屠善澄院士是我见过的最帅的80多岁的科学家,他还有位我见过的最美的80多岁的女数学家夫人,我不敢造次地去偷拍。

   

    认识屠善澄院士,也是和先生一起去散步的时候。那个夏天,我看到一对很老的“璧人”在紫竹院里出来。先生说:“屠院士好。” 那位极帅的男人和极美的女人,点头微笑,很和气很友好很有风度。

    后来,先生告诉我,这位极帅的男人是鼎鼎大名中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 的屠善澄,已经有86岁了;极美的女人也有80多岁,叫桂湘云,是位知名的数学家。

    屠善澄1953年在著名的康奈尔大学获得了电机工程博士,并留校当了教书先生。在钱学森回国半年后,屠善澄也回来了。本来打算从事电机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35岁的屠善澄,抛下以往的专业方向,从一本前苏联的科普读物开始,从头自学卫星控制技术。

   关于屠善澄当年最有趣的一个传闻是,当年,他回国从事教育工作。上课时,台上的他穿着燕尾服,口才极好,无比地帅。台下的学生,穿着极其朴素,甚至打着补丁。对比太过鲜明,领导一问,才知道,屠善澄穿着燕尾服是为了向学生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