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占领、市场占领到金融控制:强国对外积累财富的演进逻辑3


  

  从军事占领、市场占领到金融控制:强国对外积累财富的演进逻辑

  

  刘建江 彭孟麒唐志良

  

  [摘要]如何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获取他国财富,加速自身资本积累,是强国对外扩张的动力。从历史经验来看,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手段。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军事占领成为首选,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及经济规则的强化催生了市场占领策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控制成为主流策略。新世纪,军事手段又出现一定的回归。把握这一态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中国应对他国竞争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对外扩张、财富积累、军事占领、市场占领、金融控制

  

  三、市场占领与强国对外扩张

  正由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以及军事手段对外扩张的局限性,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开始思考新的对外扩张战略。在廖进中(1994)[i]、廖继芳(2000)[ii]等看来,军事手段占领别国领土,不仅不会发达,而且会背上沉重的政治、经济包袱。历史经验显示,这也很难长久。即便强大如当今的美国,名义上占领了伊拉克,也是如此。

  从历史进程来看,既然不能直接用军事手段占领一个国家,那就用相对隐性的经济手段来实现占领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廖进中等提出了“市场领土论”的观点,其基本思想是:在当代条件下,领土的地域概念正逐渐向经济范畴的市场概念转化,市场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未来的世界竞争主要不是通过军事手段对地域领土的瓜分,而是用经济上的市场开拓来使各国领土获得经济意义上的延伸或拓展。市场领土论的核心是,领土的地域概念逐渐向市场概念转化。一国民族品牌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的大小,是衡量该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市场领土论”正处于发展之中,在我们看来,它描述的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市场全球化扩张,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国际垄断资本进行全球化殖民的本质。因此,市场领土观正向“市场占领观”过渡。所谓市场占领,是指大企业、大银行机构等(跨国公司)以经济自由化为契机或幌子,凭借其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力量,通过控制资本流动和核心技术,逐步占领并控制别国某类产品、某行业的国内市场,进而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的活动。市场占领观直接尖锐地指出了当今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非对称性和非正义性,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也能更好地解释现实问题(如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化”现象)。

  这一原理,在日本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二战后的日本,决意以经济的复兴和发展为先决条件,把战争的失败从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重新夺取回来。日本政府将出口提到“是发展出口,还是等待死亡”的高度予以重视,使得出口快速发展。1946年,日本出口总额还仅为0.46亿美元,到1985年已膨胀到1740亿美元,1980年,日本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6.41%,1990年上升到8.34%,1993年进一步上升到9.59%。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产品遍布全世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

  德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这一原理。德国出口产品在二战后大幅度上升,其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于日本,1980年德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48%,1990年进一步上升到12.21%,一度超过了美国出口总额在世界市场中的比重。

  强国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对他国市场和产业的控制和占领,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攫取巨额垄断利润,促进母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强化弱国对它的依赖性,以便长时间维持它的经济殖民。发达国家为了市场占领,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逐渐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或全部市场,最终通过垄断技术和品牌,以及掌握关键产品和资源的定价权,普遍地规定着有利于自己的全球商品价格体系(如石油的定价权就被发达国家所掌控)。通过市场占领,发达国家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他们把大批属于低附加值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就有充分的精力致力于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高新技术上不断创新、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并及时以高价推向全球市场,同时压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进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i]廖进中.中国“复关”与亚太经济发展——兼论“市场领土论”[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1):6-8.

  [ii]葛莉.浅议“市场领土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