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的遗憾


龙永图日前在南京的一个论坛上妙语连珠,他说“现在房价之所以高,主要是在土地供应上,在建设一般老百姓的廉租房方面,政府做得不够”、“应该2/3房子由政府提供;1/3开发商去做,这部分房价越高越好,让富人去买,税收给政府”。

 龙永图第一句话“现在房价之所以高,主要是在土地供应上”是正确的,可以说把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脉。

 房价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一个供求的问题,供应少需求多,价格就上涨,供应多需求少,价格就下跌。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当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见到的是商品过剩,而不是短缺。如果发生了短缺,一定是某些因素妨碍了供应。从房地产的供应要素来说,资金、土地、原材料、开发商,在中国这几个要素大部分都不缺,唯一缺的是土地。所以关于房价问题,龙永图先生说对了原因,而且抓得比很多经济学家都准。

然而,龙永图随后开的药方就明显错了。他认为政府应该提供2/3的房子,剩下的1/3由开发商去做。政府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政府的约束条件、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都与市场大相径庭,政府既不从事生产,也不可能成为自己承担风险、成本和收益的企业家,他们只能通过税收的手段从一部分老百姓那里把钱拿过来,再转移给另一部分人,这其中一定是有相当大的效率损失和浪费。如果我们让政府负责建廉租房,政府的行为只能是这样:收税,把钱交给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建筑商,低价或者无偿把土地转给他们,让他们代建廉租房。在这个过程当中,即使不计算这其中的腐败、损耗和交易费用,即便是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损耗,政府也只不过是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而愿意承包政府廉租房工程的开发商也会很少,因为工程盈利不归他们,他们并没有去开发的积极性。结果就是有实力、技术、管理能力较强的开发商去开发商品房,而是由那些没有实力、没有经验、在市场竞争当中的失败者来开发,结果就是廉租房的质量低劣。

而且,由于计划经济在没有价格信号的情况下,无法对经济要素进行计算,这种困难将导致廉租房面临供应不足的问题。在1998年货币化房改之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大多数都是依靠单位福利分房。而这种福利分房的模式已经通过实践向我们证明了其失败。经过几十年的福利分房,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还有相当的恶化。我还记得90年代中期以前,即便是被很多人羡慕的北大老师,很多也只能蜗居在脏乱差的筒子楼里的一间几个平米的小房间里,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这就是当时中国城市居民的现状。而房地产市场发展刚刚十来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中国人居住条件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到现在,当茅于轼提出“廉租房不应该有独立厕所”的时候,很多人还愤愤不平,认为这是极不人道的,而这样的房子在十几年前竟然还是人们削尖脑袋都想得到的,可见这十年的变化之大,而这正是房地产市场化带来的结果,这也是几十年由政府提供福利分房远远无法达到的国民福利改进。如果我们让2/3的住房由政府提供,很大的可能就是我们重新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

        另一方面,龙永图主张的“2/3政府供应,1/3市场供应”并不是一种新鲜的提法,实际上是一种价格双轨制,这种双轨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实施过,被证明是不稳定的,价格的双轨一定会并到单轨上去,或者是计划供应、或者是市场供应。这种政策的困难之处在于,在2/3计划供应的房子和1/3市场供应的房子之间无法进行区隔,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价必然会导致各种寻租行为,包括倒卖廉租房指标,走后门,向有关官员行贿等,通过这些行为将这二者的价格鸿沟填平。而这个过程中,购房者或租房者实际上付出的代价很可能大大高于市场正常价格。而且,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一定的情况下,价格已经被决定,人们如果不通过表面的价格竞争稀缺的住房,那就一定通过其它方式竞争。而弱势群体如果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别人,那么在使用其它手段也必然竞争不过别人。经济适用房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经济适用房不但不经济,而且和弱势群体基本无关,得到经济适用房的多半是有足够权势的人。这就完全违背了政府为低收入弱势群体提供住房保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