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梦想着在一个没有风险没有竞争的领域创建一个屹立不倒、健康长寿的企业,姑且不谈没有哪一个行业领域没有风险和竞争,单说健康长寿的经营一家企业已经是非常不易。
大多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颤颤巍巍的前进,不说日常管理,就说不确定性的因素带来的危机像病毒一样潜伏在企业的周围,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给企业注入健康发展的长寿基因,并通过社火公益事业的参与,不断强化这个基因的影响力,成为企业不败的精神内核。
下面,我们从现有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出发,来探索企业建立长寿基因的良方。
企业在进行各类生产经营时,经常会面临多种危机。只要有危机发生,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大的危机甚至可以使企业遭受致命打击。
因此,企业对所遇到的或者是潜在危机不能够掉以轻心,在内部建立起一套危机管理机制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必然选择。通过危机管理,把一些潜在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已发生危机导致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企业建立起一个严密的保护网。
从外部来讲,企业通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媒体为了追求新闻轰动效果会对“有问题”的企业进行曝光,会让企业陷入社会责任危机;国家监督部门的例行或者是突袭式检查可能会让企业受到负面的影响;忽略反馈信息,对消费者的投诉没有妥善处置,会让企业陷入信任危机;对一些不利的谣传不去处理,企业也会陷入声誉危机;市场上出现自己品牌的假货,同样会让企业面临产品质量管理处于尴尬的危险境地,等等。
从内部来讲危机表现在人员组织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管理、生产与安全管理等等各个环节上,比如员工福利待遇谈判、高层人士的突然离职与更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等。可以说,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危机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命运。
许多著名的企业业都曾面对危机,诸如媒体负面报道、产品质量不过关、使用功能不确定性添加物、消费者机体投诉、破坏环境、安全生产事件等等困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坏事传千里”的结果,因为此时的企业知名度已经变成了尖刀,刺向企业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企业形象、商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就会遭遇挑战和质疑。
对于那些高知名度的企业,就应注意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以便在危机真正出现时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渡过难关。即便你是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一个很小的过失或者偏差,也要引起重视,也要认识到在新信息时代新媒体环境中,不管公司的规模有多么小,客户有多么的窄,获取信息手段多样化和信息传播的迅捷使得企业的错误无处可藏。一家主流媒体刊登了不利的消息,会在一夜之间,让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公司变得举国上下恶名远扬。
有些国内企业在面对危机时,采取回避实际、忽略媒体、或者是搪塞媒体和消费者,这样的企业在经营意识里根本没有责任感,管理上没有危机管理机制,根本不能让企业在安全通道中长期发展。
殊不知,现代化的市场要求企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经营思维,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所谓的企业危机管理,就是将企业潜在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将已发生危机化解,并将其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然而,这其中多多少少带有被动的成分。
企业支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从正面树立企业亲切形象,主动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愿望通过公益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加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负面的影响,甚至于可以将危机化为有力于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实实在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够博得政府、公众、非盈利组织和消费者的好感与认可,一旦危机来临时会得到相关各方的鼎力支持,即使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犯了错误,只要诚实恰当地处理,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纠正,就能被公众所接受,从而减少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人们往往会原谅那些“偶犯错误的好人”,并给予其改正错误的机会。
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认识错误的态度和改正错误的决心。企业也不例外,追求利润和持续发展是目标,但是一味的讲究利润与发展而忽略社会环境和公众利益,就不可能赢得支持,重蹈“失道寡助”的泥潭。
国内企业在支持参与社会公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应对企业危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者居多,致使企业不能继续经营而倒闭者不少,如南京冠生园、石家庄三鹿等等。
相对应的是,许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比如三星、麦当劳和松下。他们在投资中国时,为什么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下面是三家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理解与诠释。
三星中国副总裁高洋秦说:“三星开展公益事业基于经营理念,这就是为人类社会做贡献。没有中国人民对三星的喜爱,三星在中国就没有立足之地,所以三星提出“做贡献于中国人民的企业,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
三星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来满足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需要,还要尽力去帮助当地的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还要加大回馈社会的力度。并且认为,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而且在培育企业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形成自身企业文化等重要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日本著名企业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就为企业制定了“企业是社会的公物”的信条。从法律上看,企业是法人治理,归部分人所有为;但从本质上看,它不仅仅归属个人或股东等部分人所有,而是包括这部分人在内的社会所有人所有。
这一思想已成为松下的基本经营哲学,被世界称为最经典的商业论断。的确,松下也是这样做的,不仅用产品满足人们的消费,还用其利润为社会服务。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早在1955年,麦当劳创始人就提出了这样的方针:我们要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当中,不仅是贡献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还要努力对人们精神生活有所贡献,将我们的良好愿望传递给消费者。
这也是麦当劳在中国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的真正原因,这种使命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去履行自己企业公民的责任。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应该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学习借鉴国际成功企业的经验,如何将各种无法预知的危机化为无形;不应该将危机简单理解为利益上的冲突,因为价值观、企业态度、情感方面的迥异及对抗都可能是引发企业重大危机的导火线,从而导致偌大的企业可能因为一次产品事故,而命悬一线,甚至崩塌。
况且,这是网络时代,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几乎没有留给企业的反应时间。因此对企业而言,危机管理的重点不是去如何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追踪公众舆论等,而是如何去建立企业的公信力,如何“正确地作正确的事情”,进而建造企业的长寿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