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你的“软实力”为何如此软?


          

  拜读了叶檀博士写的《中国石油企业卖国是假压榨国内消费者是真》一文,深深对作者犀利的笔锋、泼辣的文风、精辟的言语有所感染。叶博士的文章几乎每篇我都会认真研读,因为在她的笔下,反映的是对某些伤害人民利益的腐败分子的谴责,是对不良社会现实的鞭策。读叶博士的文章,总有一种站在最小人物的立场上,替最小人物说话的基调,很实在,很亲近。正如叶博士博客中介绍“以我手写我心,用事例与逻辑说话,对事不无小补,对己无愧于心,且文章不遭斧钺之害失去原意,于愿足矣。”

  在《中国石油企业卖国是假压榨国内消费者是真》一文中有一句“判中国石油企业卖国罪恐怕不成立”的话语,笔者并不赞同。因为石油是国家的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长远发展、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卖国即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拿历史上的卖国行为作例子。我们知道一说旧中国的历史,那就少不了一些卖国贼,哪些卖国贼呢?那就少不了和外国签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比如说,当年把香港割让出去的条约,就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还有,甲午海战战败,当时的中国政府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既然历史上我们常把晚清政府廉价出卖国土称做为卖国,为何现在的某些石油国企在高价卖给国内人民获得利润后,却把廉价石油卖给国外呢?既然企业石油那么多,而我们的消费力也就那么点,为何油价却要不断涨呢?为何总是喊“亏损”呢(从相关数据看来,这些企业是在拿国内人民的血汗钱在补贴国外,够大方的!)?难道只是为了所谓的“市场化”吗?但笔者觉得这恰恰是在违背市场化运行,试想,由于国内消费力不足,肯定会造成积压,而企业为了收回现金,接下来应该是降价的,但它降了吗?它将这种“实惠”给了谁?

        我们的国企,我们的垄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企业一般是利润高的时候不主动降价,利润低的时候就大声叫苦。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型垄断企业的信息透明性较低,对其成本我们难以把握。这在天然气行业也不例外,价格砝码更多的掌握在他们手中,作为民众只能任其摆布,而企业在提及成本时,常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蒙蔽消费者,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道厚厚的围墙,也使企业的诚信大打折扣。

  某些垄断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及其保护者常常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脑后,好多政客和所谓的专家最爱糊弄老百姓,垄断造就了价格涨跌由石油企业说了算,由石油企业的保护者说了算,消费者根本无权干涉;垄断造就了老百姓只有选择这些垄断企业的石油,丧失了自由选择。因此,必须打破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让更多的石油企业参与进来,让那些依靠补贴,“欺内媚外”的中国石油企业消失去吧!

        从相关数据表现出来的国企,我们看到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透明、服务态度和发展战略等企业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要素。企业如果这长期对其忽视些要素,日积月累,可能将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因此,只有在企业建设与规划中,将更多的软实力资源纳入进来,才能使企业更富有弹性、韧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