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仍为石油交易计价最现实选择
作者:李毅 来源:能源杂志
主持人:
李 毅 《能源》杂志记者
嘉 宾:
牛 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管清友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余维彬 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
沈明高 《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
近日,英国媒体报道称,海湾产油国正在与俄罗斯、中国、日本及法国进行秘密谈判,计划以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进行石油交易。报道称,该建议方案计划在9年内通过一篮子货币来进行石油交易,其中包括日元、人民币、欧元、黄金以及海湾国家合作理事会国家的新统一货币。俄罗斯、中国、日本和巴西各国的财长与央行行长已经举行秘密会议,以制定方案,这意味着美元不会再作为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
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美元也随即下跌。然而,分析人士仍对此事件保持谨慎态度,认为“代替美元说”即使有可能,也远非报道中所称的9年内可以达到。
关于减少美元计价石油交易的问题在最近几年偶尔被提及,伊朗也在数年前开始以非美元货币结算其多数原油出口。那么,“一篮子”货币计划到底是否可行?美元作为计价货币的时代又是否行将结束?发展中的人民币未来能否在石油计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期“圆桌”特邀四位嘉宾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以“一篮子”货币代替美元计价难度很大
主持人:沙特想要以“一篮子”货币替代美元作为石油的交易计价货币,其后又予以否认。而海湾产油国以非美元货币交易计价并非没有先例。那么,这种用“一篮子”货币进行替代的方法是否可行?
管清友:用一篮子货币比用单一货币更复杂,还是没有改变“以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来为石油标价”的特征。因此,想用一篮子货币来代替美元,以求获得更稳定的外汇收入,那样只能更复杂。想用其他货币替代美元的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在萨达姆时代就已经开始。萨达姆把石油结算货币改成了欧元,最后美国颠覆伊拉克,也和这个有关系。后来伊朗和拉美国家,包括委内瑞拉和古巴,还开展了易货贸易,来规避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
这些产油国和中国的遭遇一样,作为出口国,他们出口原油,中国出口服装等小商品,但辛苦挣来的美元却都贬值了。
牛犁:改变以美元计价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是非常小的。从两国关系上看,沙特与美国是传统的联盟国家,他是始终站在美国这一边的。而海湾其它国家中,伊朗由于受到美国封锁的特殊原因,只能将欧元作为石油计价货币,也是迫不得已。而伊拉克当年由于将计价货币改为欧元,还招致了美国的军事打击。
石油计价采用单一货币还是一篮子货币,都是相对的,分时段的。至少在当前,美元仍是最好的石油计价货币。而一旦打破了这一局面,吃亏最大的首先就是中国和日本这些拥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国家。
余维彬:沙特的这一想法可能不是想创造一种结算货币,而是想创造一个“计价篮子”。它不是一种信用货币的实质,不是在银行体系里进行支付和周转。从某种意义上他跟SDR(国际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相比,程度还是低一些,它在支付的过程中可以转换成这个篮子中众多国际货币的任何一种。他最后要将篮子中的货币兑换成某一种货币的相应数量。意图避免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波动导致的对石油价格的冲击。他不是可以实际支付的货币,而只有计价功能。至于说他实行的可能性,如果OPEC这样的石油资源垄断组织强力推行,也并非不可能实现——他们毕竟在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上有着特殊的优势。但前提是他必须使多数产油国达成共识。
一篮子货币是有一个实体的,但这个实体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纸币或者货币,它是一种可以交易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可以在国与国之间流转的。实际上是一种支付手段。但是它的这种计价方式可以用在石油的计价中。但是这种一篮子货币是没法创建的,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没法创建,像沙特阿拉伯这种国家是不可能自己去创建的。所以它只是一种计价标准,不是真正的信用货币。
沈明高:用一篮子货币代替美元计价,在短期之内肯定是不可行的。短期之内美元占的比重还是很大。因为一篮子货币也是绕不开美元的。如果在一篮子货币中把美元的比重降得过低,那就相当于吸纳了所有非美元的汇率风险。
在短期来讲,除了人民币的汇率还比较坚挺之外,其他非美元的货币,包括一些新兴市场的货币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澳元是商品货币,可能相对坚挺一些,但它是否一定升值也很难说,所以大量将其作为结算货币也有很大风险。
如果说一篮子货币只是用于石油的计价功能,而实际结算仍用一篮子货币中的某一种的话,是有可能的,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因为这样实际等于制造了两个价格——产油国本国货币和一篮子货币有一个比率,而一篮子货币又与美元有一个比率。
所以如果参照一篮子货币计价的话,其汇率和直接在市场上交易是不一样的。除非有一种可能,就是市场普遍认为这个一篮子货币在计价上更加合理,从而使得市场上的汇率不断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接近。
美元仍是当前最安全的货币
主持人: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元暴跌,至今元气未复。那么,受到沉重打击的美元是否会就此一蹶不振,从而难以成为合格的石油交易计价货币?
管清友:美元的缺点就是,其汇率政策是由美国制订的,必然体现了很多美国的意志。因为用美元结算对美国有很多好处,一方面至少是加强了其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另外美元涨价时相当于征收铸币税,这样就对美国的好处很大,但是这种情况又无法改变。
所以,他们选择美元也是无奈之举——它仍是当前最安全的货币。
当然,最为理想的结算货币,是金本位时期与黄金直接挂钩的货币,甚至直接用黄金来标价,这样当然最稳定。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也证明了美元和黄金挂钩是无法支撑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因为黄金的增长是有限的。
现实很残酷,像周小川提的SDR等,愿望虽好,实现却难。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一类的情况,市场最信任的仍然是美元。经济稳定的时候,美元都可能会有一个持续贬值的过程,因为美国的外债太多了,就通过不断地温和地通货膨胀来为其外债减值。
但改变美元结算货币的地位对美国来说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是非常敏感的。但现在来看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出现的。相对于卢布、欧元,我们还是更信任美元。金融危机之后,美元指数出现强力反弹,说明人们还是更信任美元。欧元、人民币等比美元更不可信任。毕竟美国最强大,他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最发达。所以在十年、二十年之内要改变美元这种地位不太可能。
牛犁:美元当然也有缺点,因为把石油、美元和农产品捆绑在一起,给了投机炒作者以可乘之机,使得全球经济在美元剧烈动荡甚至大跌的时候被美国绑架。
但从货币角度看,美元的权威在十年内是没有其它货币可以挑战的。主要用于国际市场交易的还是美元,欧元也只有二三成,日元、马克等大国货币也仅占很小部分。外汇储备也当然是美元,而不是其他货币甚至黄金。
沈明高:一种货币能否作为结算货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第一个是其币值的稳定。当然,这也是相对于其所取代的货币来讲它是稳定的。但光稳定是不够的,第二个就是要有流动性。也就是说买卖中的交易成本比较低。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小的货币,可能看上去比较坚挺,但如果要它占很大的比例就比较困难了。
人民币从币值上来讲,贬值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如果现在在这一篮子货币中让人民币占了很大比重,则在流动性方面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人民币毕竟不是可自由兑换的。
所以,对于这些产油国来说,过早地离开美元对他们未必是有利的。但总盯着美元,又面临美元贬值的风险。因此这两者应当取得一个平衡。
人民币何时能扮演更重要角色?
主持人:现在包括伊朗等国家已经私下接受人民币作为石油结算货币,请问未来人民币在世界石油计价体系中将可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管清友:人民币在未来肯定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不是今天。因为货币的竞争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包括: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交易平台的便捷程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开放程度等。所以人民币只可能在地区性上承担一个储备货币的责任,比如东南亚。
牛犁:人民币虽然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至少在目前,其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还没有放开,大部分国家都是“不认”的,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在海外就和废纸无异。尽管中国与韩国、阿根廷等国签署过货币互换协议,使得人民币在个别国家能够被当做“硬通货”使用,但和自由兑换还是两个概念。
沈明高:人民币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货币,其机会也开始慢慢显现,起码已经有国家愿意接受它作为一种结算货币了。但对货币也是有要求的,人民币要作为结算货币,起码要考虑到其自由可兑换的问题。
我们现在不能一方面想要人民币尽快国际化,甚至一跃成为结算货币,一方面又想要人民币低估,从而在国际贸易上获利。我们不能总想得到国际货币的好处而又不想承担国际货币的责任。
对中国来讲,一个最有利的结果就是,随着实力的壮大,人民币逐步推进其国际化的进程。包括国内的改革以及国外对其的接受程度。所以做一个国际货币首先要承担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责任,要开放市场,要避免干涉货币的汇率等等。
沙特提出的9年,对人民币来讲是获得了一个渐进的机会,9年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肯定比现在要高得多。能高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改革的效果以及政府对市场调节的接受程度。
美元仍为石油交易计价最现实选择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