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进度缓慢与地王不断涌现


保障房进度缓慢与地王不断涌现

    记者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份权威报告中获悉,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10月28日 新华网)。

    去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十项措施,并确定了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的计划。在十项措施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被排在首位。这体现了中央对民生问题的极大重视,体现了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政府仍然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放在首位的坚定决心。对此,国家统计局 姚景源 先生曾经表述过这样一个意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措施,解决了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平抑了高房价,又促进和拉动了经济增长。

    如今,将近一年时间,落实的怎么样呢?一举三得的效果怎么样?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威报告给出了结果:今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仅完成两成多,占总投资不到1/4。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实十分缓慢。那么,就根本谈不上“一举三得”的效果了。

    虽然保障性住房落实极为缓慢,但是,中国房市不但不寂寞冷清,而且高烧不退、异常火爆。从住房用地市场来看,2007年“地王”频现的现象再次出现,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比2007年更甚的是,国有企业加入了创造“地王”的行列。推动“地王”比2007年翻新更快、价位更高,最终推动房价一举超越2007年的水平。被社会抨击的、百姓深恶痛绝的“土地财政”愈演愈烈。从住房市场来说,开发商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忽悠百姓;投资特别是投机需求兴风作浪;可怜的居住型需求只能望房兴叹。地方政府以救市为借口,明目张胆地出台许多完全背离房市基本面的所谓就楼市政策,有些明显是鼓励投资、纵容投机的措施。结果一线城市房价直线上升,泡沫再次被吹大,金融风险凸显。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缓慢与商品房市场的热闹局面、“地王”的不断涌现、房价的直线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央的要求下,一些地方政府经常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吆喝在嘴上,写在文件里和讲话中,为何一落实起来就出了问题?一遇到实实在在的具体民生项目建设就落实不下去呢?原因是什么?症结何在?

    原因还是出在地方政府身上。地方政府之所以纵容商品房市场放任自流,因为,在这个市场中有油水可捞。楼市繁荣哪怕是虚假泡沫对GDP的贡献率非常高、非常快。在全球金融危机对一些地方GDP增长构成威胁时,来得最快的就是繁荣房地产,推高房价,增加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这比起踏踏实实发展第三产业,实实在在启动消费来的容易得多。一些城市卖地收入占其预算外收入比例很大,同时,房地产繁荣、高房价,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贡献率非常大。这是地方政府的大财源、大财路呀。不能排除很个别地方官员与开发商结成特殊利益共同体,共同操纵出手救市,以达到共同谋取各自利益的肮脏目的。

    地方政府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没有GDP的快速增长,又断了财源财路,而且还要自己出血。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3亿元,占29.45%;地方配套1183亿元,占70.6%,落实困难。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并且对于很个别官员来说里面的“油水”很少,还得罪了自己的亲哥们“开发商”。

    现在看来,对于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存在喊得多、调子高而真正落实起来却手太软的现象。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说,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把解决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这种道义上劝说虽然不可缺少,但是,中央必须有实实在在、强有力的制度性、惩罚性措施。建议,对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里提出的“进度缓慢”问题进行逐个排查,逐一做出严肃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要与其他项目资金和财政资金挂钩,对于进展缓慢的地方政府要在全国媒体予以通报曝光。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28/content_12350785.htm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1109/19215484791.shtml